相信在日常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不少孩子“脾气有点大”。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歇斯底里,通常这样的孩子会被冠以“任性”的标签。
这不,我家就有一位这样的“小公主”。最近发生的比较突出的两件事:一是妹妹不能玩气球,只要妹妹拿着气球,姐姐一定会歇斯底里的哭。二是她在跟小伙伴玩玩具的时候,妹妹不能靠近,倘若靠近,必定“大发雷霆”,可是妹妹两岁不到啊。
大到青春期的孩子,我所任教的初中学段,经常有同学之间发生摩擦,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有的大打出手,当然基本上都是男生。
不论哪个年龄段,那当孩子遇事爱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是采取强制性手段压制下去?还是冷处理?还是心平气和的“说理”?恐怕现实会一一打脸,因为以上哪一种方法似乎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次,大女儿正在认真的写数字,那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一向重视老师布置的任务。当我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一个不小心碰到了她的胳膊肘,顿时所写的数字歪了,女儿当即气急败坏,冲我吼了一声,然后把铅笔狠狠的摔在地上。母亲见状,数落女儿的不是,说她太任性。我心理是认可母亲的说法的,女儿是比许多小朋友容易发怒。但是,此时我也采取强制的手段把她压下去吗?这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
想到此处,我一言不发的看着女儿。其实此时的她很无助,面对姥姥的指责,她只能用更加歇斯底里的方式吼出来,似乎才更加痛快。
说时迟,那时快。我把手递给女儿,她没有“见台阶就下”。我顺势把她拉入怀中,紧紧的抱着她,只说了句:“想哭就哭吧”!女儿号啕大哭,大概两分钟,哭声就渐渐停了下来。在我的怀里依偎了一会,眼泪还没干,就自己拿橡皮轻轻擦掉歪斜部分,很快就把作业完成了。
想起那次成功处理女儿发脾气的经历,更加认为帮助他把情绪发泄出来远远比当即制止她发脾气重要,因为坏情绪也需要被接纳啊!在一名幼儿向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引导她去接纳情绪,合理发泄情绪无比重要,也是为青春期一步步做铺垫。
心理学上提出人有六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惊讶、厌恶、快乐和悲伤。现在也提出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可以看出,人类情绪中占所谓的正面情绪的只有快乐,其他的要么是中性词(惊讶),要么是被我们通常认为的“负面情绪”。我们怎么渴求让占比如此“小”的正面情绪(快乐)占据我们所有的时间呢?事实是,我们处理“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是接纳它!因为负面情绪如果真的想我们以为的那样糟糕,为何在几千年的进化中祖先没有把他们淘汰掉,反而作为基本元素保留下来了呢?
那一定是负面情绪也有自己的利处,并非一无是处。心理学博士张雯在《父母的5堂必修课》中提出:“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都有一个核心的特质——能保护生命个体远离产生上述负面情绪体验的环境,让我们在愤怒中知道了自己的底线,在悲伤中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在恐惧中学会了远离危险,在厌恶中决定了主动离开。”
对妹妹玩气球行为排斥,是因为害怕气球爆炸,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是害怕妹妹搞破坏。此时,大人若是斥责她不跟妹妹玩,那就是妥妥的强人所难了。
面对孩子,尤其是学龄期的孩子爱发脾气,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做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忖。
一、给予肢体语言安抚。
孩子处于激烈的情绪之中,是无法听别人跟她讲道理,甚至说话。此时,抱一抱孩子,等孩子稍微发泄完情绪后,轻声说一些感同身受的话足以让孩子平静下来。
二、用语言向孩子示范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压制孩子情绪取不得,因此首先要允许孩子有情绪,再引导孩子把情绪正确的表达出来。当语言不能帮他们表达情绪的时候,行为可能就会退化。当孩子慢慢长大,发脾气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因为孩子长大了,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教孩子在公共场合适的情绪发泄方式。
接纳情绪,把情绪发泄出来本身没有错。但是不顾场合,发泄脾气后给他人造成困扰就是不可以的。父母课堂引导孩子在公共场合合理发泄脾气。平时在家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发泄角落,引导其发泄脾气的时候不会伤害他人,更不会伤害自己。
总之,青少年心理问题亟待关注,引导孩子在小的时候充分的认识情绪、接纳情绪、管理情绪,和情绪做朋友,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