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八、七损八益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里,人因何而病,因何而老,因何而死,说得很透彻,可以说,人“老、病、死”这三项都是因为一件事,就是“漏”。老子说过一句特别地道的话,叫作“出生入死”,只要出生就落了死地,你要想不死你就别出生。人有没有完美和纯粹?有,是在妈妈肚子里。有没有高速发展?有,也是在妈妈肚子里。只要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人就很难抗拒死亡。
关于“七损八益”,《黄帝内经》并无解释,后世解释颇多。曲老师在书中这样写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当为心,心为真阴。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八当为肝木,肝木从肾水生发,为真阳元气。因此“七损八益”当指损真阴以益真阳。天道既然是损真阴以益真阳,那么地道和人道,就要知道补益真阴而使真阳不衰。能够依准此道,则阴阳二者就可以得到调整而使真阳不衰。不知此道,人则半百而衰。
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里讲过,女子(阴)以七为纪,月经按时而下,所以为损;男子(阳)以八为纪,精气随时充盈,为益。
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虽然生命都进入一个漏境,但男子因为可以随时充盈,所以为益。此处又似乎有“扶阴抑阳”意,七为奇数属阳,八为偶数属阴,故应为“损七益八”。
扶阴抑阳的观点,到了元代朱丹溪,有了大发展。朱丹溪因为多服务于官宦人家,他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因此主张补益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就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的理论根据。
中国隋唐时期有位名人叫杨上善,他写了一本书叫《太素》。这是一本把《素问》和《灵枢》合在一起重新编辑的书。杨上善有一套关于“七损八益”的解释。他认为“阳胜八益为实,阴胜七损为虚”。其“八益”分别为:身热,一益;腠理闭,二益;粗,三益;俛仰,四益;汗不出而热,五益;干齿,六益;烦俛,七益;腹满死,八益。此八益,都是阳胜实证,身热,即发热,为一益。腠理闭,属于阳气被憋,二益。粗,当指气粗,三益。四益,是喘息俯仰。五益,是汗不出而热。六益,是齿干。七益,是烦躁。八益,是腹满而死。“七损”分别为:身寒,一损;汗出,二损;身常清,三损;数栗,四损;寒,五损;寒则厥,六损;厥则腹满死,七损。
说到寒,就要说“厥逆”二字,手脚冰凉叫“厥”,“厥逆”就会寒到手肘,腿部寒到膝盖。把脉的时候,不仅要把寸口脉,如果这人手凉,一定要有意无意地用手背捋一下对方的手臂,为什么要用手背呢?因为人的手心有时很热,手背才是恒温,看孩子发热不发热,不要用手心去摸,一定要用手背去摸才是正确的。假如病人从手腕到肘部,都冰冰的,心脏多少会有问题,因为“肺心有病,其气在肘”。而要死的人,若常呼其冷,也是四肢的冰冷,通常膝盖以下,肘部以下都是寒冷刺骨的。四肢为诸阳之本,若一派阴寒,则是死症,服药后,若手足反温,其人可救。
针对四肢厥逆症,《伤寒论》有一个专用方子叫“四逆汤”。四逆,就指四肢厥逆,四逆汤有回阳救逆之效。方子特别简单,在张仲景的年代,救命的方子大多简单,可谓大道至简。四逆汤里面三味药:炮附子、淡干姜、炙甘草,扶阳祛寒,回阳救逆。白通汤,有时比四逆汤还救命,因为白通汤中葱白还有破阴之效。另外还有一个跟四逆汤神似的方子,叫通脉汤,这三个方子悟透了,可以救一方水火啊。四逆汤重用炙甘草,可救心脏,甚至《伤寒论》里有专门对治心脏脉结代的炙甘草汤。通脉汤重用干姜,干姜走而不守,通四肢百脉。白通汤重用葱白,通阳破阴。表面上这些都是平常之物,却都是救命的良药。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黄帝内经》认为,人一般在40岁左右开始衰老,这时最明显的特征有二:一是“阴气自半也”,阴血不足,人体生气、生血的能力开始变差。胃是生气、生血之所,此时重点是保护脾胃,而保护脾胃的第一要则是不生气,且尽量少沾西药,因为化不了了。40岁左右正是上有老人年老体弱,下有孩子青春恼人,是情绪最不容易稳定的时期,调整不好,就生大病。二是起居开始不正常了,也就是睡觉睡不踏实,起来又头脑不清楚,于是便快速衰老。所以养生当从40岁开始。虽然过胖对身体是伤害,湿重不仅耗散阴精,更耗散阳气,但此时若快速减肥,则对身体更是伤害。肥者还禁得起消铄,毕竟有油脂可禁烧。本就不胖的人,还要消铄自己,就会得病。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此时,阳气虚、阴气盛,人体就沉重。再加上经脉不通畅,更觉其身体不轻便。不轻便,跟人体液减少,骨肉屈伸不利有关。(《灵枢·决气》曰:“液脱者,骨肉屈伸不利。”)耳目不聪明,是因为精气虚而不能合并于上,肾不能藏精,故耳不聪;肝不能生发,故眼不明。“花不花四十八”这句话,真不是虚说,就是阳气大衰,眼睛经膜弹性无力,张开就不能快速收回,收紧也不能快速弹开的表现,于是看远处就无法看近,看近处就无法看远。
“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60岁时,人体脏腑精气极度衰弱了,其表现就是阴萎和气衰。阴就是五脏,五脏的功能大虚,五脏为实,要通过五窍来体现。比如肝之窍为眼,脾之窍为口,肾之窍为二阴,肺之窍为鼻等。五脏气大衰,窍的功能也大衰。你闻香臭的能力、品尝味道的能力、撒尿的能力等全都变弱,即九窍再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下虚上实,为什么下虚?因为“清阳实四支”,阳气不足,腿脚就沉重,腿脚沉重就是因为气虚。液不足则上焦的津之功能必然有余,真阳不足,则固摄力极弱,而使得水液或涕泣外出。真精竭于下,则邪水泛于上。所谓“上实”,指的是人体上部邪实。五脏邪气实,而重浊又归五脏,故“涕泣俱出矣”。什么叫“浊”,鼻涕就是“浊”。清阳实四支,重浊归五脏。这时五脏化不掉这些重浊了,你看60岁的老人总是眼泪汪汪的,或干巴巴的都是眼屎,这就是“涕泣俱出矣”。
大家都发现了,人死时眼睛会流泪,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因为怕死,科学解释是人死后脑细胞死亡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力增高,导致眼静脉回流障碍,眼压增高,眼内液体渗出,但量较眼泪少,多见于眼角处。而《素问·解精微论》的解释是:“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也就是精与神离开后,眼泪会流出来,我们先前讲过人死的标志是肝经绝,肝主目,所以,人死,不仅撒手而去,还会流眼泪,都是肝经绝的表现。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这句是说:能知道“七损八益”的真谛,就能固守真精而不漏,阴气阳气的运化功能都会极为强盛,而筋骨壮强;不知道“七损八益”的真谛,就会“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到半百就会衰老。所以,元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种功能,精、气、神都源于有形之阴精生于天一之真水,而表现为精、气、神三个不同的名字。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所谓“智者察同”,同,指元气,凡是有智慧的人看的都是元气,身体的弱,都是元气的弱。所谓“愚者察异”,异,就是五脏、六腑、气血、三焦这些名号,愚者总是从异处找原因,一会儿认为心病了,一会儿认为肾虚了,其实,无论耳聋还是眼花,都是元气弱了。既然都是元气弱了,根本不必治耳朵和眼睛,直接补元气就是了。元气如何补?就是别散元气。精神内守,则阴盛而气强,阳秘阴固。什么消耗元气呢?不睡觉,耗元气;房事多,耗元气;多焦虑郁闷,耗元气……先改毛病,同时可以通过吃药,调适阴阳,去焦虑,多睡眠,填精神,如此这般,眼就明了,耳就清了。总有人向中医求补药,其实,在中医里有种说法,没有一味药可以入奇经八脉,也就是说,奇经八脉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也是元气所藏之地,由此可知,没有什么药可以补元气,调适好阴阳等,睡得香甜、吃得香甜,就可以少耗散元气。
身体强壮了,阳气运化有力了,人就能多吸收阴精,阳气足了,就祛湿,湿气没了,经脉就欢畅,经脉欢畅了,就耳聪目明。有人吃着吃着药,会说:哎呀,怎么我这儿肿了那儿肿了啊,怎么办?!湿邪,都从太阴走,太阴,一个是足太阴脾,一个是手太阴肺。所以,要么走大便,腹泻;要么从皮走,肿胀。唯有生命,知道要走哪条道。要想除病,必须静静地等待生命的呼应,有的人吃完就肿,有的人吃完就拉,拉着拉着脸上黄斑都没了。下面干净了,脸上也就干净了。而身上脸上肿的,就得忍受下,总得让湿浊有个出口,等阳气足了,自然肿就消了。
“智者察同”,是一切都从元气入手。木运不及之年,木气生发不足,加上湿重,人就容易眩晕;土运不及之年,脾不健运,在内,病在中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在外,病在肌肉四肢,萎软无力。元气藏于肾,肝木与肾的关系在于肾水生肝木,所以木运不及之年,强肾为主。脾土与肾水的关系,是脾土克肾水,土运不及之年,克伐无力,则肾水易泛滥,人则多浮肿。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好在元气上做文章了。
而察异,就是见一个症状起一个病名,病名虽多,但对治法很少,腰椎间盘突出怎么弄?切。子宫肌瘤怎么弄?切。永远切切切,人生便没了尽头。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壮,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翻译过来就是:愚蠢的人总有不足之虚,智慧的人总有精力过人之处,精气有余、经脉通畅,人就耳聪目明,身体轻壮,即便老了,衰弱的功能也能恢复强壮;而功能强壮的,就更加运行不已。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无为之事”,就是用身子别用脑子,我们跟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天天过度用脑子。用脑子,就是“想当然”,就是一个“妄”字。妄,就是成天到晚胡思乱想。比如有人看了你一眼,你就想:他是不是看上我了?我们俩结婚后会美满吗?生的孩子长什么样呢?孩子将来会娶什么样的姑娘呢?就这样,一个妄念接着一个妄念,一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一万年。所谓虚妄,就是什么都不存在,却浪费了你无数的精气神。
圣人就是没有妄念,就是处无为之事,不浪费一丝一毫的精气神,让生命照它的本来面目去运化生长。
这世上,大家在正规教育里都学习兵法,不知兵法之上,还有心法,你要想出人意表,全在心法,不在兵法。兵法有规矩原则,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虚实动静,忙碌无比。心法,则如如不动,似有似无……总之,有为,终可思议;无为,永远不可思议。学《黄帝内经》,明五行生克制化,就是心法之要。有为,人就累;无为,人就恬淡。
“乐恬憺之能”,知无为,则能以恬淡为乐。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从欲,即纵欲。这句是说让自己的欲望和志向放纵于虚无之乡,而不是物质之乡,不要老在所谓有用的事上耽搁着,能落点空无,人生才美。如此才能寿命无穷,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治身养生的方法啊。志向,越是空无人境,就越阳光;欲望越多,达不到,人就越容易阴沉。虚无,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顺应生命,让生命自己去运化。老子曰:知白守黑。知道什么是白,而不去追求,反而守住白的反面,才是圣人的人生。知道欲望害人,就恬淡无欲;知道多情恼人,就无情。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太重要了。听说会议有两种,一种务实会,一种务虚会。务虚会就是神仙会,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务实特别累,但简单,一件一件地解决就好。务虚不累,但不简单,它可以提升生命的快感。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什么叫“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肉身终有完结的一天,人生如果不明朗、不快乐,灵魂就下地狱,怎么跟天地终啊?快乐明朗的灵魂都是往上走,天活一天,你的灵魂就活一天,这才叫“与天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