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4 摈弃浮浅
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超过浮浅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你所有的时间都要投入到深度工作中。一定量的浮浅工作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这个原则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1、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一项关于看电视的调查显示,25~34岁人看电视的时间,自己觉得大概是在15小时/左右,但是事实上是多于28小时。宣传自己一周工作75小时的人,实际只工作了55小时。这也就说明,我们一天中大多数时间是浑浑噩噩度过的。如果不果敢的调整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关系,将很难避免被繁琐杂事占满日程。想到一两周之内打着做饭的幌子刷完了《权利的游戏》整整7季,暗自吐了下舌头。
一个具体的做法就是利用笔记本做方格记录,具体可以见原书的P200-205。由于自己多年前就养成了类似的工作记录的习惯,感觉还是挺有用的。现在看来,可以把这个方式也沿用到工作之外的安排里。
还有有一个思考如何产出最大化的习惯可以逐步培养起来:在一天里,时常拿一点时间出来询问自己“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做什么是最有道理的。”
2、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要判定某些工作是否浮浅并不容易。策略就是,问问自己,如果这个工作教给一个刚毕业的在这个项目上还没有经过训练的大学生来做,他需要做多久?大学生能很快上手的工作,不会提高你的专业技能,就可以理解为浮浅工作。
3、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无论你自己时不是老板,都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的时间应该有几成被投放到浮浅工作当中?大部分在30%-50%之间。意识到这一点都将让你正视一个现实:你“繁忙”的日程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是真正产出价值的。这将激发你去减少浮浅活动。
4、在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这种坚持叫做“固定日程生产力”。“刻意做一些能够保持幸福感的事情”。
一种方法是,给自己设定每周5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上限,如果每天都是准点5点半下班,每天工作8小时的话,其实也有6天多时间了。然后来看看哪些规则和习惯可以帮助完成这个目标。
另一个方法是巧妙拒绝浮浅工作任务。给出明确的拒绝,但是拒绝的理由则模糊处理。这样做的关键是避免给请求人提供机会,来否定你具体的拒绝理由。比如说:“你的活动听起来很有趣,但是跟我的行程有冲突,恐怕参加不了。”不用说具体哪个行程!
5、变得不容易联系得到
对待很多的邮件和即时信息时,你的控制力比最初想要的要强。
(1)让给你发邮件的人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在自己网页的结尾说明:“如果是能令我感兴趣的,或者是使我的生活更有趣的主意、机遇、或者简介,就可以发到我邮箱,我只会回应那些与我日程安排想匹配或者符合个人兴趣的邮件。”或者请他先查阅“常见问题”,填个调查表,交一笔小的费用等等。这个建议,可以等我火成大咖的时候试一下啦,哈。
(2)发邮件的时候做更多的工作。把对方的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出一个流程导向再做出回应。首先确认信息中所指的项目或者进展,也包括约见咖啡这样的事务性问题。然后用一两分钟思考从当前状态发展到想要的结果,需要信息量最少的流程。最后就是写一封回复,说明这个流程以及我们当前的状况。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立刻把当前的项目“闭合”,也就是不再让它占据你的注意力,并且让对方也忙了起来,大大减少邮件往复以及所带来的时间、脑力的损耗,保护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
适用于现在的微信联系。说实话,如果有事,我现在更喜欢语音连线或者打电话。电话10分钟就讲得很清楚了,但如果是微信,每次如果是一点点信息的交流,也许30分钟都讲不清楚。如果按照上面的建议来做,在一条信息里做更多的工作,应该很不错。
(3)不要回复。少发邮件,同时忽略那些难以处理的邮件。当然,这样的做法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培养允许坏的小事发生的习惯,否则,你将永远发现不了改变命运的大事。此外你也会发现,人们很快调整对你的期望,适应你的社交习惯。
总结,深度工作远比大多数人了解的强大。它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但我个人觉得它适合我。
本书阅读时间为周日合肥机场的1.5小时,周一晚上的1小时。然后按照书中原则,1、选了段不受干扰的时间,周四晚上花费了的近5个小时全部完成。2、顺便记录了一下,40分钟能写1800多个字,1个半小时写了3200字,验证书中观点——大脑得到适当休息,效率会 更高。3、这篇文章得到了打赏,验证基础理论里面讲的,一是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出现。二是你要把自己的能力转化成人们能看得到的东西,要有产出才有可能成功。
跨过舒适区和恐惧,将书中的观点深深植入脑海,不断的练习书中一些策略,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将会和前人一样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能精心打造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木车轮并不高贵,但是制作木车轮可以高贵。也就是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工作。"
深度工作,找到“除个人之外的意义源头”。
准则里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也有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和反思。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不要仅仅是看过就结束,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准则,采取实际行动,真正让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知道不等于做到!
期待大家的留言,交流自己的感想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