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说过:“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我们总是喜欢在与人沟通时匆匆忙忙地下结论,有可能没听完,也有可能没耐心,就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了解。
如果你想养成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就不能单靠技巧。首先你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受,只听一部分;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与感受。
移情不是同情,同情是一种认同与判断的形式,更适合表达情感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则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当然,要做到先理解别人先诊断后开方并不容易,而且移情聆听也是有风险,只有让我们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更好更深入的进行聆听,给予从心出发的建议与共勉。这里需要自身有很强的安全感。即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才能真正理解对方。
当我们听别人讲话时总会习以为常的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因此柯维教授列举了我们经常会有的四种“自传式回应”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和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 行为与动机
以上四种,价值判断令人不能畅所欲言,追根究底令人无法开诚布公,好为人师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却不考虑别人真的需不需要,自以为是则总是将他人看成自己、强加于人。
只有当你真正学会倾听时,你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感知才有了天壤之别,反之,就像之前所讲述的同一张画像,你看到的是老妇而我看到的是少妇,我们的感知会非常不同的而且从小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所当然的认定某些事实,当别人不那么认为时,就会质疑别人的性格或精神状态。
人人都渴望知音,所以这方面的掌握和进步会对我们之后的任何事情都有帮助。当然,表达的技巧也必不可少,首先要了解别人才能获得理解,如何获得理解,这也是谋求双赢之道所不可缺少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为重要即理解别人的思路和担忧,增加自己的自信度,而并非自吹自擂,聆听的过程有时候也会改变自己谈话的初衷,因为在这个过程里,你也会产生新的见解。
知彼解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方式,力所能及的想着时刻先理解别人,就算别人不愿意向你吐露心声,你也可以感同身受。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受的伤害,并作出回应。
不要太过心急,要有耐心,要尊重对方。从现在开始付诸于行动,不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敞开胸怀,凝神倾听。不要急功近利,即使短期内没有收到回馈也绝不气馁。
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那时我们之间不再是交流和进步的障碍,而是通往协同效应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