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前夕,总会听到身边有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
理由千篇一律:社会发展太快、生活变得太便捷,甚至觉得是现代人太忙,没有时间过年。
然而,真的是这些原因吗?与其怪社会,不如先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忘了过年的真正意义?
仪式感,是年味的核心
我在北欧生活了14年,每年的圣诞节从12月份都开始庆祝了,商家们早在11月份都迫不及待地打出圣诞套餐。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静谧的乡村,圣诞节总能唤起一种浓厚的仪式感。
家家户户装点圣诞树,挂上闪耀的彩灯和手工装饰;大街小巷飘荡着圣诞歌声,到处可见的圣诞市场;在平安夜,家人围坐餐桌,共享一顿全家老少一起做的圣诞大餐,交换用心给家人挑选的礼物。
这份氛围的背后,是对节日仪式感的高度重视。他们并没有因为线上购物便捷、生活方式变化而放弃传统。相反,即便生活物质极大丰富,西方人依然为节日的每个细节倾注热情。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家庭与团聚的核心精神从未改变。
圣诞节的核心是什么?是“在一起”。是家人和朋友之间真实的陪伴,是在仪式中感受到的情感交流。
相比之下,我们的春节是否少了一点这样的用心?
人们说“年味变淡了”,却忘了仪式感并不会凭空消失。
小时候,父母忙碌置办年货,我们围着锅台抢吃花生、盼着穿新衣、看着春晚数倒计时……这些仪式感并非单纯依靠物质条件,而是家人间共同的用心经营。没有仪式感的努力,过年的意义自然也会失色。
“便利”的代价:失去细节的年味
小时候过年是什么样?
是大扫除时满屋的热闹,即便狼狈不堪也充满了乐趣;
是贴春联时手上沾满的浆糊,即便满脸都是妈妈也不责备;
是盼着炸酥肉、抢年糕角的期待,即便和兄弟姐妹争抢也是喜庆的欢乐;
吃年夜饭时,围坐一桌,大家七嘴八舌地聊着过去一年的故事;
等到春晚倒计时,全家人屏息等待钟声,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陪伴新年的到来。
这些场景,每一帧都充满了情感的连接,是“在一起”的温暖。
而现在呢?年夜饭外卖解决,短视频成了全家娱乐,“低头族”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甚至连春联也懒得贴。
便利带来了效率,却冲淡了节日的氛围。
年味,可以用心找回来
过年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吃得好、穿得新”,而是通过仪式感与家人一起创造记忆。
这种记忆的积累需要全家人的参与,而不是让生活的便利性代替所有的节日习俗。
我们可以通过细致的准备,全家参与,自己创造年味,让春节回归温情。
挂春联、贴窗花、包饺子、炸年货,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有温度的仪式。
小时候盼过年的热情,来自于全家人忙碌准备时的期待;今天的孩子是否也能从参与这些传统习俗中感受到过年的独特意义?
今年过年时,不妨关掉手机,和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包顿饺子、看场春晚、一起玩游戏、聊天、嗑瓜子。
你会发现,年味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在等待我们用心去找回。
从传统中汲取温暖,把“在一起”作为核心
有人说:“时代变了,没必要回到过去。”但传统节日的意义,从来不是拘泥于形式,而是家人之间的情感凝聚和文化的延续。
西方人用圣诞节告诉我们,仪式感是传统的延续,也是情感的凝聚。
正如《小王子》里说的:“仪式感,就是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让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春节的仪式感,不是为了吃得好、穿得新,而是为了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记住,那些在一起的美好时刻。
我们长大了,之所以怀念小时候,难道不也是因为长大后的我们,多了太多的理性和对便捷生活的“偷懒”;丧失了像孩子一样活在当下、相信美好、容易感受到被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一切都有着开放的心态的能力吗?
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还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怀念物质并不富裕,长辈们却尽心尽力让我们快乐的年味吗?
为了不给我们的孩子们留有遗憾,我们要努力创造,用心创造,那种特有的充满爱的年味!
用心创造,用爱传承我们的春节
2025年的春节即将到来,问问你自己:今年,我愿意为家人和自己找回哪些属于过年的独特记忆?
挂起春联,点亮红灯,和家人围坐在桌前聊聊新年愿望。年味就在这些简单却温暖的时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