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像是一个个的小嫩芽,父母的肯定和认可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出成就感、价值感、追求美好快乐这些品质最好的“养料”。
孩子的全能自恋得到充分满足后,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就发展出来,身体的功能也在同步发育,孩子会翻身、会爬,能自己抓到玩具,爬到妈妈身上,身体和心理都有了自己满足自己的能力,对妈妈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响应的速度都会降低,也就是延迟满足能力增强了。
他的“心理自体”就得到了发育和成长,此时他就把自己和妈妈分开了,“我和妈妈不是一个人”。一方面自己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对妈妈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心理上的安全感还不是很充足;另一方面,他开始学习各种生存的技能,在成年人眼中很简单的吃饭、走路、穿衣服,对孩子来说都需要做出很大努力才能学会,妈妈要对学习的过程保持关注,并且要当成了不起的事情对孩子及时地肯定和认可,这个过程会从1岁持续到18岁,在心理学上叫夸大自恋阶段。
父母的肯定和认可会让孩子夸大的自恋得到满足,夸大自恋的满足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而成就感和价值感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创造力,心理自我就会逐渐变得强大。如果孩子夸大的自恋得不到满足,就会变得懒散、无力、空虚、无意义,没有生命的活力,整个人没有力量,没有精气神,更不会有学习的动力。
孩子刚刚学着用勺子吃饭,会把饭弄得到处都是,甚至会把一碗饭全部洒了,给父母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如果父母此时没有耐心,训斥孩子,或者干脆把碗拿过来自己喂,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就会受到扼制,学习用勺子吃饭的动力就会变小。如果父母带着惊喜用夸大的语气肯定孩子:“我的宝贝真棒啊!都会用勺子吃饭了。”孩子就有了成就感和价值感,学习用勺子的动力就会更强,也就很快学会用勺子了。
学习也是一样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学习的动力是很强的,学会一个字后会让妈妈看,妈妈一看,写得太歪了,这个点儿点错地方了,用严厉的语气批评孩子,让孩子重写,孩子的成就感受到了压抑,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妈妈如果说:“哎呀,我的儿子太厉害了,都会写‘王’这个字了,真棒!下次咱们把这个竖道写得直一点儿就更好看了!”孩子的成就感就会增强,学习写字的动力也就更强了。
肯定和认可的操作原则有三个:
一是单纯的肯定和认可,不隐含着期待和要求。例如,孩子考了99分,我们可以称赞孩子考得好,但不说下次继续努力,争取考100分,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会担心以后做不好而产生压力,有些孩子会有考前焦虑,一考试就紧张,就是因为父母总是让孩子下次考得更好,从而有了负担,反而因恐惧和压力患得患失,不敢再去尝试。
二是肯定孩子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肯定做这件事情本身,这样的肯定会让孩子体会到“我对别人是有帮助的,我是有价值的”。比如,孩子帮妈妈洗碗,妈妈如果夸孩子,“妈妈今天上班可累了,你能帮妈妈洗碗,妈妈轻松多了,谢谢宝贝”,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可以帮助妈妈的,自己对这个家是有价值的,就会更愿意帮助妈妈做家务。
三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而不是结果。孩子经过努力,成绩提升了,我们对孩子说,“你这次复习特别认真,而且找到了复习的窍门”,孩子会总结这次成绩提升的原因,会在做事情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如果只是说,“你这次成绩不错,但是比人家小明还差很多,你要继续努力,超过他”。孩子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慢慢就变得只追求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并且会让孩子变得嫉妒、急功近利、不能享受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快乐。
如果孩子的全能自恋和夸大自恋得到满足,孩子在成年后就有了健康的自恋,健康的自恋就是“我好你也好”“我知道自己是谁”“我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这样的人就会有一个稳定的人格,也有了一个健康的“心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