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管子》学习第24天《立政第四》篇第2段
原文阅读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右“三本”。
字词注释
[1]审:慎重,审慎。一说明察、细究。
[2]德不当其位:品德与爵位不相称。当,相当,相称。
[3]功不当其禄:功劳业绩与俸禄不相符。
[4]能不当其官:才能与所担任的官职不相当。
[5]本:根本。
[6]原:同“源”。根源。
[7]德义未明于朝者:德义没有在朝廷中显示出来的人。朝,朝堂,朝廷。
[8]功力:功劳和能力。见:同“现”。表现出来。
[9]重禄:优厚的俸禄。
[10]临:莅。事:主持政务。不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信,取信,信任。
[11]大官:指重要的官职。官,职务,职事。
[12]过:用人不当,超过限度。
[13]失:用人错误,失误。
[14]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意为:宁肯对君子安排不当,也不能错用小人。
[15]良臣不进:优良的大臣得不到引荐。
[16]劳臣不劝:勤劳的大臣得不到劝勉和鼓励。
[17]材臣不用:有才能的大臣得不到重用,不能为国出力。
[18]求:求索,妄求。指谋求高爵要职。
[19]邪臣:善于投机钻营的邪恶之臣。上通:接近君主。
[20]便辟:善于靠阿谀奉承得宠或受君主亲近宠信的人。便,善以花言巧语取信于君主的佞臣。辟,通“嬖”。君主所宠幸之人。制威:控制威权,专权。
[21]明塞于上:指君主受蒙蔽。
[22]治壅于下:指政令不能向下推行。治,统治。指进行统治的政策法令。壅,滞塞不通。指壅堵、阻塞。
[23]捐弃:抛弃。捐,除去,舍去。
[24]道涂:指道路。涂,同“途”。行禽:行走的囚犯,此承上文“便辟无威于国”而言。禽,同“擒”。指因罪被擒之囚犯。一说“行禽”指道路上禽兽横行,是对政治昏暗的比喻说法。
[25]疏远:指那些没有权势可依靠的一般小民。蔽狱:指被蒙蔽真相的案件,即冤狱,冤案。蔽,蒙蔽,舞弊。
[26]隐治:与 “蔽狱”相对。此谓孤寡之人也没有隐藏在胸中无处申诉的冤屈。治,通“辞”。指讼词。一说指苦痛的政治遭遇。
[27]刑省治寡,朝不合众:刑罚减少,政事精减,朝廷不用召集群臣议论政事。
译文参考
君主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德行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以上这三个根本问题,正是国家治与乱的根源所在。所以,在一个国家里,对于德行义举没能显示于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崇的爵位;对于功勋业绩没有表现于邦国的人,不可给予优厚的俸禄;对于主持政事没能取信于民众的人,就不能任命为显官要职。所以德行深厚而所授爵位低下卑微,就叫作用人不当;德行浅薄而所授爵位尊崇高贵,就叫作用人错误。宁可对君子有过错,也不可对小人有失误。因为,对君子有过错,招致的怨恨较浅;而对小人有失误,则带来的祸害很深。因此,在一个国家里,如果有这种德行义举未能彰显于朝廷但却能身居高位的人,那么,贤良的大臣就不会积极奋进争取得到重用;如果有功劳不著称于邦国但却享有重赏厚禄的人,那么勤奋的大臣就得不到鼓舞勉励而努力付出;同样朝中如果有主持政事未能取信于民众但却做了大官和要职的人,那么有才干能力的大臣就不会主动发挥作用为国出力。只有把这三个根本问题都慎重妥善解决好了,臣下才不敢妄自谋求高官厚禄;如果对这三个根本问题不严加审查谨慎处理,奸佞弄臣就会主动与君主接近,君侧的专宠小人就会控制权威滥发施令。这样,在上层清明的政治遭到破坏,君主耳目被闭塞;在下层政令就会不通行,正确的治理被抛弃,干坏事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邪恶之事就日益增长。然而,若能审慎处理好这三个根本问题,君主左右那些受到宠幸的小臣就不敢妄自专权,道路上也就看不到胡乱被抓捕羁押的犯人,与官吏疏远的普通百姓、卑微小民也不会遭受冤狱之害,孤寡无亲的人们也都没有不白之冤和难言之隐了。这样就可以说:刑罚减省,政务精简,甚至朝廷都无须召集群臣议论政事了。
以上是“三本”。
核心内容解读
本段内容论述了如何选拔人才,以及人才任用对于国家治理的根本影响。“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治乱之源也。”
这里,明确提出把“德”“功”“能”作为君主考察其臣下的主要标准。
其中,能当其位是任人的重要原则,是判断管理者任人是否正确的首要标准。不当其位,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都是任人失败之处。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必挫伤人才的积极性,使其远走高飞,另谋高就;小材大用只会把原来的局面越弄越糟,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武则天执政时,有一天她要狄仁杰推举一位贤士。狄仁杰问道:“不知陛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武则天说:“朕欲用将相之才。”于是,狄仁杰便将荆州长史张柬之推荐给她。武则天将他擢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问贤,狄仁杰说:“臣已推荐张柬之,怎么还没有任用?”武则天说:“朕已提拔他任洛州司马。”狄仁杰说:“臣向陛下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不是司马之才。”于是,武则天又把张柬之升迁为侍郎,后来又升任为宰相。
在位者用人是否恰当,是传统中国政治思想中最为重视的一点,反映了中国文化重人治的一面,人们都渴望由圣人选用贤人治国,则天下大治。官员的德行与权位相称,功劳与俸禄挂钩,能力与官职相符。如果品德和社会地位不相称,能力和职务不相称,贡献和收入不相称,就会出现问题。
但是,传统文化甚少探讨如何确保执政者是圣人,他选用的官员是贤者。在此文化下,贤人的出现不过是偶然的结果,因为无法确保有权者如何选择执法者。现代文明则重制度多于人事以补救人治的不足,因为只有合理的制度才可保障官员真正为人民服务。在现代组织中,管理者一定要做到“能职匹配”或“职能相称”,即使每个人的才能与他的职位相称。既要防止大材小用,又要避免小材大用。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群体
“食客”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都有着重要影响,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对思想和政治体制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西周中叶开始,周初安排妥当的社会结构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到了战国时代,那种由周天子按照血缘远近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庶民安排好的等级制度已经基本上瓦解,宗子与君主合一的宗法国家也不再存在。曾雄踞春秋五霸之位的吴国、越国及晋国,到了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一方面一些旧的王公贵族在逐渐衰亡,甚至消失;同时一些新的权贵势力又在逐渐兴起。
宗法制社会的特点是按身份划分的等级制,身份等级的固定化和外在化,身份等级的世袭制。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身份等级先天注定,世代相传,不可更改。“所谓的‘血而优则仕’,‘血而劣则隶’,即使是自由民也是世代相传很难改变其身份的。”
但是随着旧的社会体制被打乱,宗法等级制社会的解体,原有的世卿世禄的官吏选拔制度也遭到冲击。诸子百家的争鸣也在理论上对人才选拔发出了各自不同的声音和见解。管仲就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明确提出把“德”“功”“能”作为君主考察其臣下的主要标准。范雎也提出了“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主张以军功和劳绩作为考察人才,赏功赐爵的重要依据。
这些理论主张加上李悝、吴起、商鞅在魏、楚、秦等国推行的变法,都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政策,使得当时官员的任免升降不再完全依靠血缘世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例如有立功、献策、举荐、亲亲、招聘、买卖等多种途径。多种人才选拔的方式,无疑打破了过去世袭制的传统,对于出身寒门又渴望立功扬名的人来说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世卿世禄制虽然在当时受到了冲击,但是,所谓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各国权贵不仅在血缘上与君主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而且政治上与君主也有着特殊关系。像孟尝君与齐湣王是堂兄弟,他几次出任齐国丞相。平原君是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三次出任赵国丞相。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春申君是辅助考烈王继任王位的有功之臣,为此他出任楚相二十多年。吕不韦为秦庄襄王的继位立下汗马功劳,历任秦庄襄王和秦王政两代君王的丞相十多年,并且在秦王政成年亲政前,是秦国政治上的实权人物。正因如此,他们能够左右本国的政治,能够影响君王的决策,能够决定一些官员的任免升降。食客们正是看到了权贵身上的独特资源和利用价值,才有所选择地投入到这些权贵门下。
由于春秋战国动荡不安的形势,使得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的情况不断发生。就是在各诸侯国中,大夫互相兼并,甚至蚕食王室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现实都加重了各诸侯王和卿大夫们的危机感。如何在这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权贵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于是在家族血缘之外更大范围地寻找更多的良将贤才来帮助自己,是他们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人才选拔的多样化,激发了寒门之士步入仕途,立功扬名的勇气和决心。他们深知要实现其理想,必须依靠权贵的举荐,于是纷纷投到权贵的门下,这种两相遇合的现实催生了食客群体。
参考资料
《中国监察法制史》,张晋藩,商务印书馆,2021年7月
《司马迁思想与〈史记〉人物论稿》,杨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