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讲「惜物哲学」讲的最好的一本书。
“主张断舍离的杂志上的经典画面,常常是一间空空如也的白房子,一人深披禅衣,枯坐其中。每次看到这样的图片,我都看不到宁静,我看到的是对整个生活世界的大拒绝。
断舍离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粗俗的营销。背后正在兜售一种单身贵族式的消费生活方式:他决意要一个人过,要买几件设计师单品,放在一个铺满微水泥的大白房子里,自己半跪着,面对一盆池坊花。
我经常观察自己的消费习惯,觉得之所以会囤很多东西,恰恰说明自己不重视东西,因为东西什么也不是,所以可以随意添置,想着还能随意丢弃,这才导入了海量物品融入生活世界。”
书名叫《日常的深处:日用之处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者王小伟是人大哲学副教授。
这本书不厚,用非常平直的句子介绍了八九十年代以来从吃/穿/住/行会经历的常见物品,以及背后的哲学解构意义。
文笔很妙,通过这些描述,刻画的是一个人的生活世界,生活态度,和物品交往的经验,以及背后反映的生活观。每样东西在生活里都不是冗余的,都算是刚需。
物比人坚挺,它因为缺少灵魂而呆滞、倔强,能够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因此成了一个完美的时间琥珀,看着它就能让人想起围绕它的人间苦乐。
一些句子摘录:
✓ 我们常说待人接物,接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待人的态度,如果你真的去践行断舍离,反倒可能会变成一个冰冷的人。没法自然的待人,要过一个很萧条的人生。
✓ 对于老人来说,旧物实际上是不是将来用的倒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
✓ 主流叙事告诉你,费尽、辛劳地学习陌生的知识,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个叙事里面悄悄嵌入了一个价值序列,它否定当下生活的合法性。
✓微信分享并不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人的连接,炫耀可能不是真正的分享。真正的分享是我把自己的一部分给你,但我这份并不会变少,相反还会变得更多的情况。分享的本意是切割、舍弃,他不是让你去羡慕我。
✓ 一个人的一生似乎就是他用过的,正在使用的,和从未使用但业已拥有的东西构成的。
真实的生活是无法容忍大量囤积的,不卫生也不方便,而当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的铺在广阔的空间中,杂物就不再制造角落,而是有秩序的摆放。
这使我获得了另外一个旁观视角,让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居然可以这么多,这么大,这么驳杂,同时又这么琐碎和无关紧要。
现在大多数人面临的情况是,小红书各类博主和其他社交媒体会给人呈现出一个近在眼前而又永不能及的理想生活。
但日复一日需要面对的,是属于每一个人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
如何和真实生活为伴,过得扎实且美好,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