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中午收到吕大大发来的信息。他叫我帮忙看一下研习社十年班的资料,看是否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并帮忙出出主意。
由于之后还有事要忙,我赶紧快速浏览了资料上的内容,向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学员参加研习社,最渴望的需求是成长。
他们希望把在研习社所学,能应用在企业或者个人生活中,帮助企业或个人的成长。
不过,现在绝大部分学员学习的最大问题是:“每周六花了几个小时听研习社的课程,但听完后往往想不起学到了什么,更别说应用了”。
另外,学员在课程中的参与感也很弱。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形成系统学习的氛围,让大家在学习时更有参与感。
恢复线下活动后,每周六的研习社课程,分社完全可以把十年班的同学聚到一起,分成几个小组一起观看课程。
看完课程后,在各小组内,每个学员先用1-2分钟分享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内容是自己可以应用的。之后再由领教或助教带领大家系统复盘和答疑,帮助大家慢慢培养出系统听课、系统思考的习惯。
而在恢复线下活动前,分社每周五可以先让周六有时间听课的同学在群里接龙。之后由工作人员把接龙的同学,统一拉到企业微信或者钉钉(如人多,可以分组)。学员周六早上看完课程后,在企业微信或钉钉里,每人用1-2分钟分享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内容是自己可以应用的。之后再由领教或助教带领大家系统复盘和答疑,帮助大家慢慢培养出系统听课、系统思考的习惯。
我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受刘润老师的书的影响。
今早读他的《5分钟商学院》,里面提到了马斯洛需求。
在刘润老师看来,马斯洛需求的5个层次并不是依次出现,而是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阶段的迫切性、强烈程度不同。
中午看了吕大大的信息之后,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刘润老师的这句话。
在我看来,马斯洛需求的本质也是成长。
像学员通过学研习社的课来追求成长,可能同时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变得更有安全感;变得更有社交性;变得更受人尊重;甚至是自我实现。
只可惜这些学员的需求,在研习社并没有怎么得到满足。
现在学员听研习社的课程,顶多是做几道自测选择题,会做课后练习题的人相当少。这样一来,课程对大家的帮助就不会很大。
我认为这不能全怪学员懒,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分析过类似问题,他认为原因出在系统设计上。
确实混沌研习社课程的设计,实际上是以分享嘉宾为主,他们讲了很多的干货,知识密度非常高,可是学员对这些干货的吸收度如何,不得而知。
之前和很多听过研习社课程的学员交流时,他们都会反馈课听完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些学员没有系统性地去听这个课程,只听到了很多碎片化的内容,没办法形成记忆,所以听完就忘了。
作为课程的开发方,除了给学员提供干货满满的课程,还应该多花心思设计课后的环节。
这就是我上面提出,听完课程后,分社起码要组织十年班的学员分享他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内容可以应用起来的原因。
这是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毕竟绝大部分人都是很懒的,但在群体学习的氛围下他们都会变勤快很多。
如果课程方设计课程时,多从帮助用户成长的角度出发,其实就很容易意识到这一点。
混沌大学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领教和助教,都是系统性思维很强的人。作为十年班的福利,由领教或助教来引导学员学会系统复盘输出,相信学员的成长必然会比之前快10倍。
虽然这样会导致分社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从帮助学员的成长来看,这才符合混沌大学的第一性原理:“对学员好”。
学员真正成长了,他们的生存一定会变得更好;一定会变得更有安全感;一定会在社交上变得更出色;一定会更受人尊重;一定会离自我实现更近。
而这些都会给研习社带来口碑效应,在未来会推动更多的人来上这个课。
从长远来看,靠口碑带来的增长效果,必定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