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这本书的作者李玫瑾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
有人提到每个孩子特质不一样,有的孩子本身不用教育就会发展得很好,其实真正的“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
如果你了解心理的基础是生理的话,当你发现一个人有情绪问题时,就先别讲那么多话。“从知到行”是一种模式,还有一种是“从行到知”。或许,你先找个理由带他出去运动,让他出出汗,找到身体舒畅感,然后再跟他谈认识上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化解他的不良情绪了。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许多父母不懂心理学,一天到晚只会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有些母亲就不解地问我:“我对孩子特别好,从不吼他,总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可他总躲着我,就怕我说话。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你的声音就是他恐惧的原因。因为你的话太多了,你总是重复类似的话,比如‘好好学习’‘多看书’‘别惹事’,他天天听,早就烦了。”有的父母以为孩子学习好就省心,结果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没多久就自杀了。父母全蒙了,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以为,只要孩子学习正常,心理也应该是正常的。其实,心理现象并非这么简单。学习好只是说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强,并不能代表他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健康。
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卡尔·罗杰斯,从事心理咨询多年,提出“当事人中心”的原则。因为他的疗效很好,人们就研究他的方法。把他与来访者的谈话全程录下来以后,研究发现他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话语很少,几乎80%的话都是来访者说的,而他只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来访者回答到最后就自己站起来说:“我明白了,我要回去了!”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占有了多少房产或财富,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了有多远。人在世间走得越久越远,看到的风景自然就越多。可是,有的人太心急,很快就把几张“时间大洋”卷在一起花掉了。比如,抢劫杀人犯就是这样,钱抢到手了,花不了多久,性命就丢了。心急者必走得早。
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面临如何权衡利弊的问题,这就需要有点时间思维,能够超越眼前的局限。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转发)
鱼乐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