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性自信
第二种假自信,叫比较性自信。什么叫比较性自信?也就是孩子需要通过和别人比较,或者要打败别人,他才能找到自信。或者他要证明比别人行,他才会有自信,或者是他要证明别人不行,他才会有自信。
比较性自信有两种表现:
第一种就是自己结果不好的时候呢,他会总是找一些比我差的人,或者找一些比我差的人来比较,以此逃避,为自己开脱等等。
第二种表现就是他很容易在关系当中否定别人,看不起别人,指责别人,打击别人啊,好像天下谁都瞧不起,谁都不如他。一个孩子为什么要拿自己跟其他的比他差的孩子做比较来体现自己的自信呢?很简单,原因来自于家长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或者拿其他的好孩子来刺激他。如果家长经常这么讲,你的孩子基本就没有自信心了。本质上我们是希望通过比较让孩子看到差距,但事实上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孩子感受到的是屈辱、低价值感,以及不被爱、被抛弃、被嫌弃等等。当一个孩子有这些感觉的时候,他的价值感就会非常低,他的情绪就会处于负能量。他一定也会用对抗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结果就是你说他不行,他就要说自己行,你说他不好,他就要证明自己好。我们不可以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来跟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也不可以拿自己孩子优点和别人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否则呢,这个孩子要么自卑,要么狂妄。
要正确比较,该怎么做呢?要客观的去比较,记住是客观的去比较。什么叫客观?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优势。家长可以直接拿优点缺点共同来比较啊。比如,姐姐虽然学习很认真,但家务活来没弟弟那么勤快啊,弟弟虽然家务活勤快,但学习方面还需要向姐姐请教,对吧?你看这样一说,两个人不都觉得挺好的吗?这个时候呢,家长只要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被比较的对象,也就是自己的孩子呢,他也愿意接受你给他的这种客观评价。
我们要明白,自信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相信自己,更要让孩子相信客观规律。我们也要讲客观规律的话,而不要去抨击、指责、打击孩子。就像刚刚讲过,别的孩子能做到,只要我们掌握方法,我们也能做到,这就叫客观规律。当孩子相信规律的时候,一件事情没有做好,这不是他的无能,他也不会怀疑自己无能,是他没有掌握好方法。所以当失败的时候,他不会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他只会想我该如何做,下次不会出错,我这个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把人跟事儿分开了,不会因为结果好与不好去决定喜不喜欢他,认不认同他。孩子也只要被这样教育,那么孩子就不会因为结果不好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人格,他只会去找方法。
总结一下,比较性自信的人,一是会拿自己和比我差的那些人做比较。二是容易去否定打击别人,通过否定别人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价值感。比较性自信的来源一是来自于家长总骂别的孩子的优点,刺激自己的孩子,包括大宝二宝的家庭两个。第二是孩子自己错误的和别的孩子比较,结论就是我们要正确的教会孩子比较客观的比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