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01.书中核心观点
《吃掉那只青蛙》是博恩·崔西(Brian Tracy)关于时间管理和高效能生活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 优先处理“青蛙”:直面最重要任务
将“青蛙”比喻为最具挑战性、价值最高的任务,主张每天优先完成这类任务。这一观点源自马克·吐温的名言:“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是吃掉一只活青蛙,那么今天就不会有更糟糕的事了”。通过先攻克最难的任务,能建立心理优势,减轻后续工作的压力,形成正向循环
2. 二八法则:聚焦高价值任务
强调20%的关键任务决定80%的成果(帕累托效应),高效能的核心在于筛选并专注于这20%的高价值“青蛙”,而非陷入琐事的泥潭。
3. 行动导向:克服拖延的实践法则
书中提出“少做多得”的极简哲学,倡导通过分解任务、立即行动来对抗拖延。例如,将复杂项目拆解为可执行的“小步骤”,或利用“5分钟法则”(先做5分钟以启动行动)打破拖延惯性。博恩·崔西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而非完美计划”。
4. 以终为始:目标与价值观驱动
作者主张从人生终点倒推当下行动,通过“追悼会穿越法”(设想自己希望被如何评价)明确长期目标与价值观。这一方法帮助个体区分“紧急”与“重要”,确保日常行动与人生愿景一致,避免盲目忙碌。
5. 专注力管理:抵御科技干扰
警惕科技产品对时间的碎片化侵蚀,提倡设立“无干扰时段”(如早晨黄金时间)专注处理“青蛙”,并通过关闭非必要通知、限制设备使用等方式重掌时间主权。
总之,该书以“先难后易”为核心理念,结合心理学原理与实用技巧,构建了一套从目标设定到行动落地的高效系统,帮助个体突破拖延陷阱,实现“少做多得”的效能飞跃。
02.听李雪老师分享
李雪老师在分享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教学为例,以终为始给我们做了详尽的解读。
她告诉我们这学期她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把自己的时间做了合理规划,她每天都在用清单的形式把控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提升自己的时间效率。
这一点让我想起刘荣慧老师,她每天晚上都会发朋友圈总结这一天所做的事情,这是回顾也是复盘更是督促自己持续行走的力量,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为李雪老师点赞,她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力的老师,她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而且她会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她拒绝穷忙。她告诉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可做可不做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持续行走的动力。
李雪老师以这次的月考成绩来谈自己的规划,虽然她们班的英语成绩和培培班还有差距,但是他们班一直在进步,她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努力一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她对她的教学充满信心。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李雪老师给我们举例子进行解读后就变得清晰可见了,我非常欣赏她的这种分享方式,在我看来,讲书和研读语篇是一样的,分享和英语活动观是一样的,我们总要从学习理解走向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
我为李雪老师的分享点赞。
03.我的感悟
李雪老师在分享这本书的时候,我很自然就想去我读过的另一本高效时间管理的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都是时间管理方面的书,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比《吃掉那只青蛙》更容易让人理解。
其实这七个习惯和这本《吃掉那只青蛙》有相同之处,比如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等,所以理念都是相同的,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就更能把理念变成行动,形成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李雪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她邀请了莎莎老师,培培老师等老师做分享,谈感受,我发现大家习惯会把最有价值的事情定义在提升学生成绩上,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自己的成长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知道老师强则学生强,还知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总是被琐事缠身,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去学习。
所以当我们要求学生去努力学习的时候,我们的要求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可信度,而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自知,我们单纯地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
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