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德勒·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惊险离奇的故事情节,它只是以娓娓道来的语言和真实细腻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男人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自我救赎之路,细腻地勾勒出家庭与友谊、战争与人性、背叛与救赎,触及灵魂深处,洞察人性,发人深思。
故事围绕富家少年阿米尔与家中仆人哈桑展开,美好而又残忍。他们两个都失去了母亲,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他时死于难产,哈桑的母亲则在哈桑出生不久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他俩喝着相同的乳汁长大,在童年时彼此依恋,一起讲故事,一起玩耍,一起放风筝,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被人侵犯,而阿米尔目睹了整个过程,却选择了逃跑。由于自责而无法面对阿桑,阿米尔选择栽赃逼走了哈桑,随后战争爆发,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多年后,接到一通电话后,中年的阿米尔决定赎罪,再度踏上远离了二十六年的故乡,救回当年好友的孩子——索拉博。
一、是个人的命运,更是阶层的命运
看似和谐的友谊下,也存在根深蒂固的主仆观念。阿米尔和是高贵的主人,哈桑则是低贱的仆人。在这样对立的关系中,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于是,哈桑为阿米尔全身心的付出,阿米尔只是全盘接受。这也导致了他们之后的矛盾和截然不同的命运。
多年后,阿米尔定居美国,娶了貌美贤惠的妻子,成为一名小说家,有着幸福安定的生活;而阿桑仍旧守着故土,娶了一个和自己一样血统的女子,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作为哈扎拉人时常遭受塔利班屠杀的风险。
从表面上看,阿米尔与阿桑两个人的命运有很大不同,其实,这更代表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命运。
二、追的是风筝,更是内心的自己
书中按时间顺序,先后描述了三个不同的追风筝场景:
一是童年时风筝比赛,阿桑为阿米尔追风筝。哈桑追到的风筝是对阿米尔的忠诚和守候,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拥护,是童年好友间最纯洁无瑕的爱。
二是阿米尔救回索拉博后,为索拉博追风筝。阿米尔追的风筝是对童年阿桑深深的歉意和赎罪,是对鼓起勇气,对多年萦绕心间的痛苦和罪恶的抛弃,是对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渴望与追寻。
三是索拉博自己追风筝。索拉博追的风筝是对童年痛苦生活的挣扎与摆脱,是对逝去亲人的忘却,是对告别故乡的仪式,更是对跟随伯父开启新生活的期盼。
毫无疑问,哈桑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理想中的自己,是我们最想成为的自己。但在漫漫人生中,很多人最后却成为了阿米尔。这是人性的复杂,也是爱与救赎。
“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次捡风筝的人已经逝去,人生中错过了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放飞风筝的那一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