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老师的《学习型——教师学习力的修炼与超越》第四章第二节《做一点分外之事》。
【D15导读】9.17第四章第二节(106-112)
1.什么是学习型教师的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
2.你在跨学段的自主研修中要丰富哪些认知?
3.你是否参与过学校文化建设?你的学校文化与教育理念是什么?
4.在学校中,你是否是学校工作的智囊和笔杆子?
5.你承担过哪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助益?
一、什么是学习型教师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
分内事主要指的是只做学科教学之事,比如说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研究本学科的论文专著,撰写本学科的教学论文等。
分外之事,很难界定,比如说语文教师研究数学问题,若干年前可能是分外之事,但现在跨学科的语境内却成了分内之事。
用刘老师的话就是,分外之事“不在其位,却谋其政”。
学习型教师应该是要做一个“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的好事者,不是不务正业,而是自我培养、自我丰盈、自我成就。
二、在跨学段的自主研修中要丰富哪些认知?
刘老师说,熟悉高中教学的人就会知道,了解初中教学内容的高中教师与不了解初中教材的高中教师相比,其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针对性往往更强。
居于承上启下位置的初中教师既要了解小学教学内容,要了解高中教学内容,才能让自己在教学中立足于12年一贯制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设定教学任务,合理取舍学习内容。
以语文教学为例,初中学段虽然选了若干篇文言作品,但并没有古汉语语法知识的专题学习内容,诸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只是在注释课后习题中有所渗透。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如词性短语单句复句,也只是以课外资料形式呈现。
因此,学生刚升入高中时,高中教师就有必要对这两方面的知识,绝不能误以为初中已经系统学习过,只在具体课文的散读中零碎的学习。另外,即使是具体课文中的复习古汉语语法知识。
如果高中教师能够极其熟练的列举初中课文中的词句作为例证,也能够容易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注意力,帮助其议建议有的是帮助他们建立应有的知识体系。
高一的语文教师要熟悉初中六本课本中选入的文言课本,这样在举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更好理解课本内容。其他学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要主动去了解跨学段的学科本体性知识和课程任务,是学习型教师建构课程意识的根本性行为。如果能够更深入的研究不同学段教学的具体教学法,真正走进不同学段的课堂,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那么真实学习力必将获得更大提升。
三、你是否参加过学校文化建设?你的学校文化与教学教育理念是什么?
刘老师回忆自己参与过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的文化建设定位为“和文化”。
而我自己有没有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看起来好像是没有,但是像刘老师说的,我们自己读书读起来,论文发表,获得一点点成绩和荣誉,那么也是会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让学校更有真正学术研讨氛围,然后备课组活动当中,我们积极发言,不要成为旁听众和旁观者,真正投入其中,勇敢质疑,提出一些批评,还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其实都是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的文化教育理念是“求真致和”。学校有几块石头上写着这几个字,有一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就是围绕学校的这几个字进行阐述。
五、你承担过哪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助益?
刘老师认为,学习型教师一定要成为教师群体的“能力担当”,用自身出众的教育教学能力代表教师群体的情怀、眼界、责任以及使命。
我有参加过社会上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社会上有困难的人士送午餐活动。那个活动让我见识到了很多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有的家庭因交通事故致贫,有的是先天残疾,有的是懒,他们中很多人连吃饭问题都成了困难。
这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多样性,更有了悲悯之心,其中有一个老人,每天要去市场捡菜叶为生,一周吃不上一两顿肉,让我非常的惊讶。
也有做过新网师公众号的编辑义工,了解了下公众号的一些编辑注意事项,后来因为高三实在太忙,退出来了。
接下来,我在卓越班一班当学习委员,主要负责读书这块,我也希望能够自己能像刘老师说的,能够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完成一件分外之事是是在付出,同时也在收获。而且他说,相比较而言,付出的少,收获的多,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但收获的是思考、发现和系统性的探讨。
很多时候,就是要多参与一点下分外之事,学习型教师才能不断丰富的知识储备,将一桶水变成一池水,将一池水变成一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