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贯之三 八佾篇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3.1【原文】孔子谓⑴季氏⑵:“八佾⑶舞于庭,是⑷可忍也,孰⑸不可忍也?”

【注释】⑴谓:《说文解字》报也,论人论事得其实。评论。⑵季氏:三桓之一,鲁桓公的后代,把持着鲁国的政权。⑶佾:《说文解字》舞行列也。八佾即八行八列。⑷是:《康熙字典》此也。⑸孰:《康熙字典》何也。

【翻译】孔子评论季氏,说:“天子用八八六十四个童男童女跳舞。你们也用六十四人在大庭跳舞。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

【发明】天下有比僭越天子礼仪更具有颠覆性的事情吗?如果有的话,就是公开造反。季氏所为,距离造反只有一步之遥。


3.2【原文】三家⑴者以《雍》⑵彻⑶,子曰:“‘相⑷维⑸辟公⑹,天子穆穆⑺’,奚取⑻于三家之堂?”

【注释】⑴三家:三桓。鲁桓公的后代孟氏、叔孙氏、季氏。⑵雍:周颂里的一篇诗。⑶彻:《康熙字典》去也。祭毕收俎。⑷相:《康熙字典》助也,导也。⑸维:《康熙字典》语气助词。⑹辟公:诸侯。⑺穆穆:《康熙字典》威仪多貌。⑻取:同“聚”。

【翻译】三家祭祀结束,撤馔之时唱《雍》。孔子说:“《雍》诗中说:‘天子主祭,诸侯助祭。’天子的仪容,是那样恭敬深远。“天子、诸侯”怎能聚在三桓家庙?”

【发明】周礼,诸侯设天子庙用天子礼。周成王因周公贡献大,破格让鲁国用禘礼。后来,周朝统治力衰减,鲁国就僭用天子礼乐,“三桓”就僭诸侯礼、天子礼。其实,从鲁国用禘礼的那一刻,就应该看到后来的礼崩乐坏。这就是所谓的“履霜,坚冰至”。


3.3【原文】子曰:“人而不仁⑴,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⑴仁:同“人”。“仁”就是社会化。不仁,就是自私自利,不完成社会化改造。从另一角度看,“仁”也是“人的脸面”,不仁,就是不要脸,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不管生前死后的名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要脸,礼仪制度就没用了;一个人不要脸,音乐教育也没啥用。”

【发明】一个人如果“不要脸”了,就会成为真小人;一个人如果“太要脸”了,就会成为伪君子。


3.4【原文】林放⑴问礼之本⑵,子曰:“大哉问!礼,与其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⑷也,宁戚。”

【注释】⑴林放:鲁国人。⑵本:《说文解字》木下曰本。草木之根柢也。引申为:本质、本体。⑶与其…宁:即“与其……不如……”,表示取舍关系。⑷易。《康熙字典》轻惰也,省也。

【翻译】林放请教礼的根本要义。孔子说:“这个问题有重大意义!日常之礼,宁肯俭朴也不要奢华;办理丧事,宁肯哀戚也不要草率。”

【发明】礼的根本要义在于态度和流程,而不在于花了多少钱,搞了多大排场。


3.5【原文】子曰:“夷狄⑴之有⑵君,不如⑶诸夏⑷之亡⑸也。”

【注释】⑴夷狄:夷在东,狄在北。指秦、楚、吴等邦国。⑵有:《康熙字典》不无也。引申为:尊崇。⑶如:《说文解字》从随也。一曰若也,同也。⑷诸夏:古代华夏文明圈。指齐鲁宋卫晋等地。⑸亡:《康熙字典》同“无”。无视。

【翻译】孔子说:“(诸夏周边的)夷狄尚且能尊崇君主,不像诸夏这样无视君主。”

【发明】孔子的意思是说,秦、楚、吴等国对周王室的态度,比鲁、卫、晋、郑等国好。事物发展都有自反性,也都是内部先出的问题。就像大树一样,最先烂掉的是树根。


3.6【原文】季氏旅⑴于泰山。子谓冉有⑵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⑶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⑴旅:《康熙字典》大旅上帝祭于圜丘。国有故而祭,亦曰旅。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⑵冉有:冉求,字子有,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时担任季氏宰臣。⑶曾:《康熙字典》则,乃。曾谓:难道。

【翻译】季氏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制止这件事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呀!难道说,泰山神比不上林放懂礼吗?”

【发明】像林放这样的普通人尚且知道非礼祭祀是无效的,泰山神既然是神灵,又怎会认可这种非礼的做法呢?反之,泰山神如果认可季氏的非礼祭祀,就不是人类尊崇的神灵。孔子是在用反证法说明季氏的无知。


3.7【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⑴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⑴射:古代天子举行的射礼。

【翻译】孔子说:“君子于世无争,有争的话就是射箭礼上。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他们的竞争也有君子风范。”

【发明】君子没有“小我”,又有何争?但是,射箭是保家卫国的基本技能,已经超越“小我”,事关国体,所以,必须争胜,且合乎礼仪。


3.8【原文】子夏⑴问曰:“‘巧笑倩⑵兮,美目盼⑶兮,素⑷以为绚⑸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⑹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⑺者商⑻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注释。⑴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晋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的地方邑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⑵倩:《说文解字》男子之美称,美好。⑶盼:《康熙字典》目黑白分明也。⑷素:《康熙字典》尚白。⑸绚:《说文解字》文貌。⑹后:在……之后。⑺予:《尔雅》我也。⑻商:子夏。

【翻译】子夏问:“笑容娇好,美眸顾盼,留白相得宜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洁净的底子,然后来绘画。”子夏说:“就像人一样,只有大公至正,刀刃向内,严格自律,才可以学‘礼’。”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发明】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面前,所有的“礼”都是用来伪装自己、欺骗他人的。


3.9【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⑴不足征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⑶不足征也。文献⑷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⑴杞:国名,夏禹的后代。周武王时候的故城即今日河南的杞县。其后因为国家弱小,屡经迁移。⑵征:同“证”。⑶宋:国名,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日河南商邱县南。国土最大的时候,有现在河南商邱以东,江苏徐州以西之地。夏商两朝并不是被完全消灭,这是中国古代有“兴灭继绝”的传统,商取代夏,夏的后裔就建为杞国;周取代商,商的后裔就建为宋国。⑷文献:文章典籍与贤者。“献”同“贤”。

【翻译】孔子说:“对于夏朝礼制,我能说出概况,但是无法在杞国证明;对于商朝礼制,我也能说出概况,但是无法在宋国证明。典籍资料不足,又没有老成的贤者可提供证明。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我就能够证明夏商二朝的礼制。”

【发明】孔子主张恢复三代之礼,一生述而不作,没有第一手资料就不发表意见,做到了宁缺勿滥。


3.10【原文】子曰:“禘⑴自既灌⑵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⑴禘:帝王祭礼。⑵灌:同盥。第一次献酒,降神。

【翻译】孔子说:“‘禘’祀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看不下去了。”

【说明】周成王因为周公有勋劳,特许鲁国搞“禘”礼。后来,鲁僖公功劳大,就获得单独放置牌位的特殊待遇。所以,鲁国的“禘”祀不仅僭用天子礼,而且乱了辈分。


3.11【原文】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⑴诸⑵斯⑶乎!”指其掌。

【注释】⑴示:《康熙字典》同“视”。⑵诸:之于。⑶斯:《尔》此也。手掌。

【翻译】有人问禘祭的情况,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看,一样容易吧!”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

【说明】孔子不是不懂,而是不愿意说。鲁国禘祭的问题由来已久,翻旧账太令人难堪。但是,如果大家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规矩就不会轻易坏掉,国家也就会长治久安。


3.12【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⑴祭,如不祭。”

【注释】⑴与:《康熙字典》参与。

【翻译】祭祀谁,谁就在(眼前)。祭祀神灵,要像神灵在(眼前)。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等同于没祭祀。”

【发明】这一篇虽然简单,却表达了孔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要敬畏并搁置认知以外的事情,做好认知以内的事情。


3.13【原文】王孙贾⑴问曰:“‘与其⑵媚于奥⑶,宁媚于灶⑷’,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⑴王孙贾:王者儿子称王子,王者孙子称王孙。王孙贾是周灵王的孙子,在卫国做大夫。⑵与其……宁:与其……不如。⑶奥:《说文解字》室之西南隅。室内深隐处,喻南子。⑷灶:灶神,主官人的饮食。喻弥子瑕。

【翻译】卫国的弥子瑕是子路的连襟,他和南子操控着卫国政权。弥子瑕让人传话:孔子投奔我的话,才可以当卫国的大官。孔子并没理会。后来,王孙贾旁敲侧击孔子:“与其巴结高高在上不管实事的奥神,不如巴结官职不高却管饮食的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听出来王孙贾想让他走弥子瑕的路线。于是说:“不是这样的,不能巴结灶神,也不能巴结奥神。这样说吧,巴结任何一路神仙,都是不对的。要心怀正义公理,这才是为臣之道。巴结任何一路神仙,都会伤天害理,以后所有的事情都无可挽回了。”

【发明】孔子不会讨好任何人(甚至包括国君),他只忠于自己的理想信念。所以,孔子这里说的天,不是天子,而是天理。 


3.14【原文】子曰:“周监⑴于二代,郁郁⑵乎文哉!吾从⑶周。”

【注释】⑴监:《康熙字典》同“鉴”。镜也,照也。⑵郁郁:《康熙字典》文盛貌。⑶从:《说文解字》随行也。

【翻译】孔子三十四岁时,得到鲁君的支持,有机会到周天子那里,参观了周朝的文物制度。孔子发现周礼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有所继承和发扬,于是说:“周礼借鉴夏商二代,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民为和睦,天下太平。所以,我尊从周礼。”

【发明】孔子“从周”不“唯周”,他以周礼为主要参照,广泛借鉴夏商周三代,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儒家的“礼”。比如说:父母去世后,立即辞掉官职,到坟前搭一窝棚,披麻戴孝,守孝三年。这个礼法就来自于商朝。 


3.15【原文】子入太庙⑴,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⑵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⑶礼也。”

【注释】⑴太庙:鲁国的周公庙。⑵鄹:鲁邑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在那里为官。⑶是:《康熙字典》此也。

【翻译】孔子到周公庙,抽空就问每件事的原委。有人说:“谁说鄹邑那个乡下人的儿子懂周礼呢?他到太庙,总是问个不休。”孔子听说,说:“这正是礼呀。”

【发明】太庙是最神圣庄严的地方,“每事问”表示郑重、严谨、一丝不苟,表示对管事人的尊重。同时,既能够让身边的人长见识、学礼仪,也能够给管事人更多发言的机会。


3.16【原文】子曰:“射不主皮⑴,为力不同科⑵,古之道也。”

【注释】⑴皮:《康熙字典》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即,靶。⑵科:《康熙字典》等也。同科:同等。

【翻译】孔子说:“射箭看是否中靶(中了几环),而不是看射入深浅,比较力量大小是其他比赛的事儿,历来如此(不必争论)。”

【发明】古代的乡射要求有五:志体合、有容仪、能射中、合雅颂、与舞同。并没有要求把兽皮靶心贯穿。然而,有人却以“入靶深”自豪,甚至有的裁判也偏袒力量大的。事物都是这样演化、分化、异化的,直至一地鸡毛。


3.17【原文】子贡欲去告朔⑴之饩⑵羊,子曰:“赐也!尔⑶爱其羊,我爱其礼⑷。”

【注释】⑴告朔:阴历每月初一,是月亮出生之时,天子诸侯因此祭祀,有辞旧迎新之意。⑵饩:《康熙字典》牲生也。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活牲畜。⑶尔:《康熙字典》汝也。你。⑷礼:《康熙字典》得其事体也。引申为:礼仪,规矩。

【翻译】子贡想不再提供告朔礼上的活羊,孔子说:“端木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却更爱惜那个礼。”

【发明】礼是形而上的,羊是形而下的。对人类而言,“形而上”永远高于“形而下”。


3.18【原文】子曰:“事⑴君尽⑵礼,人以为⑶谄也。”

【注释】⑴事:《说文解字》职也。《康熙字典》奉也。⑵君:邦君。⑶尽:《康熙字典》竭也。⑷以为:即“以之为”。把……当作。

【翻译】孔子说:“君主要求大臣完全按照 ‘礼’来行事,有人就会把这个‘礼’当成谄媚的工具。”

【发明】礼是用来约束君主自己的,而不是用来约束大臣的。如果君主要求大臣讲“礼”,大家就会把“礼”搞成形式主义,来讨好君主。“周公吐哺”是礼,“三顾茅庐”是礼。领导尊重群众是礼;群众给领导送礼是谄媚,也是行贿犯罪。


3.19【原文】定公⑴问:“君使⑵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⑶。”

【注释】⑴鲁定公:姬姓,名宋,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曾于公元前500年在孔子的陪同之下参加齐鲁的“夹谷之会”,从齐国手中讨回了一些失地。后来,重用孔子为“大司寇”,鲁国渐有振兴之象。公元前498年,孔子“堕三都”失败。鲁定公让季桓子偷偷接受齐景公送来的“汝乐”,长期不理朝政,孔子离开鲁国。⑵使:《康熙字典》令人治事也。⑶忠:客观地说明情况。

【翻译】鲁定公问:“君主对待大臣,大臣事奉君主,有什么要求?”孔子说:“只有君主用‘礼’约束自己,大臣才会把客观情况告诉君主。”

【发明】程树德云:定公为太阿倒持之君,故欲坊之以礼。三桓为尾大不掉之臣,故欲教之以忠。然而,鲁国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邦君的问题。鲁定公“无礼”,季桓子当然“不忠”,孔子也只好选择离开。 


3.20【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⑴,哀而不伤⑵。”

【注释】⑴淫:《康熙字典》过也。⑵伤:《尔雅》伤思也。

【翻译】孔子说:“《关雎》表达的情感恰如其分,快乐的地方不过分,哀愁的地方不伤人。”

【发明】诗言志,歌咏言。最初的诗歌是劳动人民的心声。读《诗经》,相当于读调查报告。后世的诗歌是文人写的,反映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心声和文人的小情调,许多诗歌已经脱离现实。


3.21【原文】哀公问社⑴于宰我⑵,宰我对曰:“夏后氏⑶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⑷。”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⑸,既往不咎⑹。”

【注释】⑴社:《说文解字》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封五土以为社。人类是群居的,“社”就是人类最早集体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按照字面意思来讲:“社会”的本义是“在社这个地方搞集会”。⑵宰我: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外交能力极强,经常受孔子派遣,出使于诸侯国。⑶夏后氏,为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先秦时代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华夏族即汉民族最早的称呼——夏族,也是起源于夏后。⑷战栗:《康熙字典》栗,威严也。战栗:因害怕而发抖。⑸谏:《康熙字典》直言以悟人也。⑹咎:《康熙字典》罪病也。即,责备。

【翻译】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发明】圣人活在当下。放下过去,才能面向未来。出现问题,不要带领大家往回看。往回看是追究责任,只能得到谎言。往前看是直面现实,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动力。


3.22【原文】子曰:“管仲⑴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⑵,官事不摄⑶,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⑷,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⑸。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⑴管仲:一说姬姓,待考。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齐国人,世人尊称为管子。古代大政治家,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⑵三归:市租中常例之归公者。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⑶摄:《康熙字典》总也,兼也,代也。⑷塞门:塞门,类似照壁,用来间隔内外视线。⑸反坫:杨伯峻认为,这是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的,形似土堆,筑于两楹(厅堂前部东西各有一柱)之间。

【翻译】孔子说:“管仲器小呀! ”有人(误听为“小气”)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使用公租,家臣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又有人(误把“讲排场”当成“讲礼仪”)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说:“国君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

【发明】这是一则谐音搞笑的故事,可见,《论语》并不总是板着脸的。


3.23【原文】子语⑴鲁大师⑵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⑶如也;从⑷之,纯⑸如也,皦⑹如也,绎⑺如也,以成。”

【注释】⑴语:《康熙字典》告也,教诫也。⑵大师:太师,乐官之长。⑶翕:《尔雅》合也。⑷从:同“纵”。《康熙字典》放也。即,展开。⑸纯:《康熙字典》纯粹,不杂。⑹皦:《说文解字》音乐之音节分明也;⑺绎:《康熙字典》充也,终也。

【翻译】孔子急眼了,主动把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乐器同时合奏;继续下去,纯正感人,清晰响亮,处理好结尾。这样来完成演奏。”

【发明】礼崩乐坏。鲁国管音乐的最高长官,不懂得音乐的基本套路,也不主动向孔子请教。既不知“乐”,也不懂“礼”。害得孔子“不问而告”,主动教育他。


3.24【原文】仪⑴封人⑵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⑶何患于丧⑷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⑸。”

【注释】⑴仪:卫国的地名。⑵封人:《康熙字典》封疆之官。⑶二三子:这里是称呼孔子的弟子。“二三”:表示约数,犹言“各位”。“子”:对人的尊称。⑷丧:《康熙字典》失位也。指孔子失掉官位。⑸木铎:《康熙字典》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

【翻译】仪邑的地方官求见孔子,说:“凡是有才德的人到这里,我没有不去拜见的。”门人引见孔子。他出来后说:“你们几个不必觉得若有所失。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让你们的老师布道传教,拯救苍生。”

【发明】仪封人慧眼识圣贤,准确地预言孔子一生只能“布道传教”。 


3.25【原文】子谓⑴《韶》⑵:“尽美⑶矣,又尽善⑷也。”谓《武》⑸:“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⑴谓:《说文解字》论人论事得其实。⑵《韶》:舜时的乐曲名。⑶美:《康熙字典》羊大则美。引申为:形式好。⑷善:《康熙字典》吉也,佳也。引申为:内容好。⑸《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翻译】孔子评价《韶》乐:“表达形式十分完美,精神实质十分完善。”又评价《武》乐:“表达形式十分完美,精神实质还差一点点。”

【发明】南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音乐对于地球人来说,是没有国界的。音乐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可以代替宗教。


3.26【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翻译】孔子说:居高位却心胸狭窄;参加礼仪活动却心猿意马;到丧事又不知道哀矜,我怎样看得下去呢?

【发明】人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其实就是一种责任,要有发自内心的担当,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640评论 6 50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254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011评论 0 35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55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74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610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5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57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717评论 1 31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94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021评论 1 35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35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54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36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54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224评论 3 3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74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