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1【原文】子曰:“为政⑴以德⑵,譬如北辰⑶,居其所而众星共⑷之。”
【注释】⑴以:凭。⑵德:德者,得也。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让百姓有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⑶北辰: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之枢用。⑷共:同“拱”。拱卫,环绕。
【翻译】孔子说:“秉政者让百姓在物质和精神上有获得感,就会像北极星获得众星拱卫一样,受到百姓拥戴。”
【发明】“无为而治”是治理的最高水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邦君只负责选贤任能,设置理想愿景,搭建制度平台,具体事务由专业人士来做,邦君不干涉具体事务,不越俎代庖。这是当一把手的最高法门。
2.2【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⑴之,曰:‘思无邪⑵。’”
【注释】⑴蔽:盖。⑵邪:不正。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概括(其特点),就是‘主题中正不偏’。”
【发明】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在他看来,《诗经》来自于民间,是了解民情的窗口,有调查报告的作用。“思无邪”就是孔子推广新版《诗经》的广告词。
2.3【原文】子曰:“道⑴之以政⑵,齐之以刑⑶,民免⑷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⑸。”
【注释】⑴道:导。⑵政:行政命令。⑶刑:刑罚。⑷免:逃避。⑸格:各就各位。
【翻译】孔子说:“靠行政命令和刑罚强迫群众,老百姓就会逃避制裁,而寡廉鲜耻。用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引导大家,用制度规矩要求百姓,大家就有廉耻心,就各安其位。”
【发明】“导之以政”是术,“齐之以刑”是法。“导之以德(得)”是道,“齐之以礼”是势。用强制手段是管不好人的,用获得感引领百姓才是最高明的“道”。所以,当一把手要“主宰分配,让群众有获得感”,同时要“落实规章制度,让群众各安其位”。
2.4【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⑴于学⑵(道),三十而立(于礼),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⑷,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⑴志:士+心,国士的心。这里指“以…为核心意愿”。⑵学:觉悟(追求真理)。⑶不惑:指已经拥有大智慧。⑷耳顺:顺耳。指抛弃了成见,能全方位推行“恕”道,进行换位思考。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以追求真理为终生意愿,三十岁立身于礼,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弄懂天命,六十岁能‘不动心’地听取各方面不同意见,七十岁随心所欲也不犯规。
【发明】《周易》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七是周期,七七是大周期。如:女孩七岁一个周期,十四岁成人,四十九岁更年。再如,服食中药,七副一个疗程。再如,我们以七天为一个星期。再如:七色、七音。七七是一个大周期,如果一个人活到五十岁,还懵懂无知,就没什么指望了。
2.5-8【原文】孟懿子⑴问⑵孝。子曰:“无违⑶。”樊迟⑷御⑸,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⑹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⑺之忧。”
子游⑻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⑼。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⑽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⑾,曾⑿是以为孝乎?”
【注释】⑴孟懿子:鲁国大夫,三桓之一,名何忌,“懿”是谥号。他父亲孟僖子遗嘱要他向孔子学礼(这恰恰证明孔子时代风气还是比较淳厚的,如果战乱,就学兵法不学礼乐了)。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最大,是为孟,太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其中,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⑵问:请教。⑶无违:无:同“勿”。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无违就是“不背礼”的意思。⑷樊迟:名须,字子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愚笨、好勇而且眼界较窄,但是勤学好问,终成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⑸御:驾驶,赶车。⑹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⑺疾:缺点,弊病。⑻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吴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位列文学科第一名。孔子曾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子游使儒家学说在南方传播。⑼养:物质上的供养。⑽色:儿子侍奉父母时的容色。⑾馔:一作“馂”,食用,吃喝。⑿曾:副字,竟也。
【翻译】孟僖子临终之前,叮嘱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说:“无礼,无以立”,并要求他们向孔子学礼。孟懿子以为厚葬父亲就是孝,于是,前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不要违反你父亲大人的遗愿”。樊迟驾车,孔子告诉樊迟:“孟懿子问孝,我告诉他‘不要违反他父亲的意愿’。”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孟懿子不按照父亲的要求来跟我学礼,却向我请教孝道。孟懿子以为厚葬父亲就是孝,这是不正确的。凡事要讲究规矩。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事之以礼;死以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不按理出牌,他的儿子孟武伯更就一身毛病,不走正道。所以,孔子对他说:“除了生病,不要让父母担忧。”
子游资质很高,能孝养父母,却时常骄傲。这一次,子游感觉把父母的物质生活打点得十分好,就得意地向老师请教“孝道”,以为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孔子却说:“现在的人,以为能给父母好吃的,就是孝。那些狗呀、马呀、猪呀,都有人养。如果没有敬意,就不能算孝!”
子夏是孔子高足,所作所为已经有非常高的水准了。一次,子夏也有点小骄傲了,就问起了孝道。这一次,孔子居然完全不说父母的事情,而是把孝道推广开来。说:“态度,这个态度太重要了。学生把事情都做好了,把好的酒食都给老师享用,这难道就是孝吗?”言外之意,一定要用心用敬,才算是孝。
【发明】古人言: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再次养体。所谓养志,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端正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父母活出精彩的人生。所谓养色,就是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滋养父母的精气神。所谓养体,就是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由此可见,孝敬父母是打开人生格局的第一道大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鲜明品格都有父母留下的正向或反向印记。
2.9【原文】子曰:“吾与回⑴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⑵其私⑶,亦足以发⑷,回也不愚。”
【注释】⑴回: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以德行著称。⑵省:察。⑶私:背后的所作所为。⑷发:发挥,阐发。
【翻译】孔子说:“我与颜回整天谈话,他从来没有异议,像是愚笨。观察他之后的所作所为,却能践行甚至进一步发明我的主张,颜回不是真愚。”
【发明】颜回对孔子所言无所怪、问,一闻既悟,身体力行,真是大智若愚。
2.10【原文】子曰:“视⑴其所以⑵,观⑶其所由⑷,察⑸其所安⑹。人焉廋⑺哉?人焉廋哉?”
【注释】⑴视:直视。⑵以:凭。⑶观:广瞻。⑷由:经历。⑸察:沉吟忖度。⑹安:安心。廋:藏匿。
【翻译】孔子说:“认真看他现在凭什么(这样做),细看他过去做过什么,考察他将来安心什么。(这样一来)他还能藏匿吗?他还能藏匿吗?”
【发明】只要认真考察一个人的“靠什么本事、有什么故事、安什么心事”,就可以撕下他的伪装。这是孔子的识人法门。
2.11【原文】子曰:“温⑴故⑵而知⑶新,可⑷以⑸为师矣。”
【注释】⑴温:寻。⑵故:旧所闻。⑶知:懂得。⑷可:可以。⑸以:凭。
【翻译】孔子说:“回顾过去的事情,看懂将来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
【发明】能掌握规律才可以称为“老师”。
2.12【原文】子曰:“君子不器⑴。”
【注释】⑴器。器具。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会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定型,只有一种用途。”
【发明】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君子是大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2.13【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⑴。”
【注释】⑴从之:跟在行为之后。
【翻译】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才是君子。孔子答道:“先做到,他说的话在做到之后才说出来。”
【发明】说大话,就是授人以柄,太阿倒持。
2.14【原文】子曰:“君子周⑴而不比⑵,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⑴周:以义合者谓周,周是博遍之法。⑵比:以利合者为比,比是偏党之法。
【翻译】孔子说:“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
【发明】君子从大局着眼,小人从私利入手。君子团结大多数,小人勾结小团伙。
2.1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⑴,思而不学则殆⑵。”
【注释】⑴罔:诬罔。⑵殆:困乏。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会上当受骗;只思考不学习,就无可措手。”
【发明】学而不思是本本主义,死搬硬套;思而不学是空想主义,闭门造车。
2.16【原文】子曰:“⑴攻乎异端⑵,斯⑶害也已。”
【注释】⑴攻:致力。⑵异端:把周围的人和事当成敌对者。⑶斯:这。
【翻译】孔子说:“把周围的人和事当成敌对者,这是非常有害的。”
【发明】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你见到的,其实就是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投影。所以,不要把眼前的现象当成自己的对立面,而是要把眼前的现象当成自己的一部分。
2.17【原文】子曰:“由⑴!诲⑵女⑶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⑴由: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前542年―前480年),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⑵诲:《说文解字》晓教也。⑶女:《论语》中所有的“女”都同“汝”。
【翻译】孔子告诫子路说:“研究那些应该知道的,不去研究那么不该知道的,这才是智慧。”
【发明】选择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18【原文】子张⑴学干⑵禄⑶。子曰:“多闻阙⑷疑,慎言其馀,则寡尤⑸。多见阙殆⑸,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⑴子张:颛孙师,字子张,陈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有好高骛远的毛病,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⑵干:《尔雅》求也。⑶禄:又俸也。居官所給。⑷阙:《康熙字典》乏也,空也。⑸尤:同“忧”。⑸殆:《康熙字典》始也,将也。
【翻译】子张问如何当官。孔子说:“多听欠缺和疑问的方面,即使面对自己的长处,也要少说,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看自己欠缺的和困乏的,即使面对自己的强项,也要少指手划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不过分,做事不后悔,就可以出仕拿俸禄。”
【发明】当官的要做到两个“不”:一是“不嘴贱”,话多有失,失多伤人。二是“不技痒”,越位插手下属的具体事务,会伤害下属的积极性,并暴露自己的弱点。
2.19【原文】哀公⑴问曰:“何为则民服⑵?”孔子对曰:“举直错⑶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⑴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哀”是谥号。⑵服:《康熙字典》慑服也,治也。⑶错:同“措”。《说文解字》置也。
【翻译】鲁哀公问:“做什么能让百姓心悦诚服?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的贤者,废置邪枉的小人,老百姓就心悦诚服;举用邪枉的小人,废置正直的贤者,老百姓就离心离德。”
【发明】领导用人就是风向标。比起用人而言,领导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重要。刘邦不仅满嘴脏话,而且做过许多荒唐事儿。但是,他用活了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成就了一番伟业。所以,领导最重要的能力是知人善任。
2.20【原文】季康子⑴问:“使民敬、忠以⑵劝⑶,如之何⑷?”子曰:“临之以庄⑸,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⑴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季氏是三桓之一,季孙肥是鲁国最大的权臣。“康”是谥号。⑵以:《康熙字典》同“与”。⑶劝:《康熙字典》悦从也。⑷如之何:即“如何之”,怎么办。⑸庄:《康熙字典》严也。
【翻译】季康子问:“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敬畏、忠诚与悦从?”孔子说:“拿出庄严对待百姓,百姓就有敬畏;孝养父母,慈爱百姓,百姓就会忠诚;举用善人教导大家,百姓就能听众政令。”
【发明】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自己飞扬跋扈,却想让老百姓“敬、忠、劝”。孔子给他开的处方是:先管好自己再去管百姓。领导“庄、孝慈、举善”,百姓才可能“敬、忠、劝”。
2.21【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⑴不为政?”子曰:“《书》⑵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⑶于有政⑷。’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⑴奚:《康熙字典》疑辞。为什么?⑵《书》:《尚书》。⑶施:《康熙字典》用也,加也。⑷有政:卿相,士大夫等官僚阶级。
【翻译】孔子自齐返鲁,开始兴办私学,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十多年过去了,仍然默默无闻。于是,有人提出疑问:“孔子这么厉害,有那么多人跟着他学习,还这么关心政治。请问,孔子为什么不出来当官?”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道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唯一红线。孝悌之道,可以成为政治的根本主张,这叫做以孝治国。我没有高官厚禄,但是,也一直用“以孝治国”的观念影响卿相、士大夫等上层社会,这就是从事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在管理者的地位上,才算从事政治呢?”
【发明】孔子对于孝道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孝是“至德要道”,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人类社会需要“社会化了的人”,一个人首先要完成家庭化,才能完成族群化、社会化。“孝”是家庭化的第一步,其本质是“感恩、分享”。如果一个人没学会“感恩、分享”,就不会融入到家庭、族群、社会之中。如果大家都不讲“孝道”,就无法传承文明。
2.22【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⑴,小车无軏⑵,其何以⑶行之哉?”
【注释】⑴輗:《说文解字》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⑵軏:《说文解字》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⑶何以:即“以何”。用什么,靠什么。
【翻译】孔子说:“人失去诚信,就不知道他可做什么了。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发明】人有三套指挥系统:一是认知系统,二是情感系统,三是意志系统。她们共同支配着人的行为。认知系统指挥眼耳鼻舌身等感知器官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识记。情感系统指挥部分神经系统趋小利避小害,意志系统指挥整个神经系统趋大利避大害。情感系统更倾向于满足个人欲望,意志系统更倾向于满足集体愿望。只有意志完全战胜情感的人,才能做自己的主宰,才能把言行统一起来,做到真正的“自信、诚信”。
2.23【原文】子张问:“十世⑴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⑴世:《说文解字》三十年为一世。这里指一次改朝换代。
【翻译】子张问:“十世后的礼,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从夏而来,那些变化的礼仪制度,可以弄明白;周从殷而来,那些变化的礼仪制度,也可以弄明白。将来,继承周朝的,即使经过一百次改朝换代,也可以预知。”
【发明】“礼”的目的,就是让社会有秩序性,避免混乱。“礼”的内核是孝悌、忠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表现形式会发生变化。但是,其内核是不会改变的。
2.24【原文】子曰:“非其鬼⑴而祭之,谄⑵也。见义⑶不为,无勇也。”
【注释】⑴鬼:《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这里指已死的祖先。⑵谄:《康熙字典》谀也,媚也。⑶义:《康熙字典》宜也。
【翻译】春秋时期,鲁侯之祭钟巫,晋侯之祀夏郊,郑之请祀周公,卫之命祀后相,都非其祖考而祭之。于是,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宗,而拿来祭祀,是谄媚。‘越位’求福,是得不到福佑的。同样,看到合宜的份内之事,却‘缺位’不为,也不是有勇气。”
【发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就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