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4.1【原文】子曰:“里⑴仁为美。择(里)不处⑵仁,焉得知?”
【注释】⑴里:《说文解字》居也。这里指街坊。⑵处:《康熙字典》居也,留也,定也。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真的好。选择住处不考虑是否与仁者在一起,这算哪门子智慧?”
【发明】圣贤能够改变环境,常人被环境改变。身为凡夫俗子,要向善,要与仁者在一起。
4.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⑴,不可以长处乐⑵。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⑴约:《康熙字典》穷也。⑵乐:《康熙字典》喜乐也。
【翻译】孔子说:“不仁的人无法安心长期穷困,更不能享受长期喜乐。证得‘仁’的圣贤,无所不仁而心安理得;智者,能体悟‘仁’对自己有利,正在努力成为仁者。”
【发明】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只有端正三观,消除贪、嗔、痴、慢、疑,才能获得平静与安详。
4.3【原文】子曰“唯仁者⑴能⑵好人,能恶人。”
【注释】⑴仁:人+二,指人际关系,也就是人的社会化。仁者,就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也就是彻底完成社会化的人,是能够奉献社会的人,当然也就是能换位思考的人,是没有私心的人。⑵能:《康熙字典》胜任。
【翻译】孔子说:“只有仁者能正确地赞扬人,批评人。”
【发明】原文至少应该理解成下面四种涵义:(1)一个人没达到“仁”的要求,就没资格臧否人物。(2)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仁者。所以,处于舆论旋涡的人,不必为流言蜚语所动。(3)领导用人不要以普通人的看法为标准。(4)仁者如同镜子能反映事实;不仁者被私心杂念污染,如同“哈哈镜”,反映出来的是扭曲之相。
4.4【原文】子曰:“苟⑴志⑵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⑴苟:《康熙字典》诚也。如果。⑵志:《说文解字》心之所之也。即,向善的核心意愿。
【翻译】孔子说:“如果立志做仁者,就没有烦恼了。”
【发明】“恶”字,上“亚”下“心”,有“不合心意”的意思。“无恶”可以引申为“没有烦恼”。志于仁,就是让自己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又怎会烦恼?实际上,这也是孔子所说的“耳顺”状态。
4.5【原文】子曰:“富与贵,是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⑵得之,不处⑶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⑷也。君子⑸去仁,恶⑹乎成名⑺?君子无终食⑻之间违仁,造次⑼必于是,颠⑽沛⑾必于是。”
【注释】⑴是:这,这样。⑵其道:指正当手段。⑶处:置身。⑷去:避开,摆脱。⑸君子:这里指德高之人。⑹恶:哪儿。⑺成名:配得上君子这个名称。⑻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比喻时间短促。⑼造次:仓促,匆忙。⑽颠:跌倒。⑾沛:拔起。
【翻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渠道不正当,就不要占居;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是,渠道不正当,就不要摆脱。如果君子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发明】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有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观,富贵贫贱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了。
4.6【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⑴尚⑵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⑶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⑷有之矣,我未之见⑸也。”
【注释】⑴无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⑵尚:《说文解字》上也。引申为:超过。⑶加:《康熙字典》陵也。本来没有的添上去。⑷盖:语气词。⑸未之见:未见之,宾语前置,“之”是宾语。
【翻译】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见过憎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其高尚自然是没的说;憎恶不仁的人,他刻意做仁德的事情,是为了不让不仁的东西沾着自己。现实中,有下决心拿出一整天时间践行仁德的人吗?我看大家是没有决心,而不是没有能力。也许有人缺乏能力,但我没见过。”
【发明】悟与证是两回事。未悟之前,动力不足。既然已悟,当力行之。久悟未证,只因力行不足。
4.7【原文】子曰:“人之过⑴也,各于⑵其党⑶。观过,斯知仁⑷矣。”
【注释】⑴过:《康熙字典》过分,过失。⑵于:《康熙字典》依也。⑶党:《康熙字典》朋也,辈也。⑷仁:人。
【翻译】孔子说:“人的执着点、敏感点,可以分类归因。仔细研究分析这些特点,就能弄清楚这个人的具体情况。”
【发明】三句话离不开本行。所有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职业病”,都执着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这是孔子识人的又一法门。
4.8【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⑴矣。”
【注释】⑴可:《说文解字》肯也。引申为:值得。
【翻译】“道”无法言传,因此,孔子说:“可以赌咒,如果早上听到有人把‘道’说清楚了,晚上去死也值。”
【发明】 道超越语言,无法描述。此句恰恰证明孔子懂得“道无处不在,却不可言说”。
4.9【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⑴与⑵议也。”
【注释】⑴足:《康熙字典》满也。引申为:能,够得上。⑵与:《康熙字典》和。
【翻译】孔子说:“读书人以求道为核心意愿,却以衣食差为耻辱,就不值一提了。”
【发明】道是形而上的,是精神的,意志的;衣食是形而下的,是物质的,欲望的。既然志于道,就要放下对衣食的贪求。
4.10【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⑴也,无莫⑵也,义⑶之⑷与⑸比⑹。”
【注释】⑴适:《说文解字》之也。往也。⑵莫:《康熙字典》勿也,不可也。⑶义:《康熙字典》宜也,裁制各物,使各宜也。⑷之:《康熙字典》语助辞。与:《康熙字典》类也。⑸比:《康熙字典》校也。即,对照。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社会人事,没有亲疏、顺逆,只坚持合宜的原则与方法。”
【发明】所谓“亲疏、顺逆”是站在个人立场上,所谓“义”是站在公共立场上。但是,每个人都有“灯下黑”,又都认为自己公正。
4.11【原文】子曰:“君子怀⑴德,小人怀土⑵;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⑶。”
【注释】⑴怀:《说文解字》念思也。即,崇尚。⑵怀土:安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即,安分守己。⑶惠:利益。
【翻译】孔子说:“如果统治者让全民有精神和物质上的获得感,老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如果统治者用严刑苛法治国,百姓就会唯利是图。”
【发明】人性是向善的,所以,以德治国是可取的;人的本能又是避害的,所以,以法治国也是可取的。因此,后世通常都采用“德主法辅”的治理模式。
4.12【原文】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⑴放:《说文解字》逐也。
【翻译】孔子说:“国家倡导逐利的做法,就会导致民怨沸腾。”
【发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趋利避害是动物本能。共赢共享才算是人性。如果鼓励和倡导发家致富,全民就会投机钻营,交相争利,社会就变成弱肉强食的地狱。只有提倡共赢共享的集体主义,才能发展出人性(人的社会性)来。
4.13【原文】子曰:“能以⑴礼让为⑵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⑴以:《说文解字》用也。⑵为:《尔雅》造,作。引申为:治理。
【翻译】孔子说:“能用礼让的思想方法治理国家,这有什么困难呢?不用礼让的思想方法治理国家,要礼有什么用?”
【发明】孔子三十而立(于礼)。礼可以立人,可以立家,可以立业,可以立国,可以立天下。“礼”是高于最高统治者的神圣原则,没有人可以跳出圈外。如果最高统治者带头突破“礼”,那么就没人把“礼”当回事,其后果必然是“礼崩乐坏”。
4.14【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⑴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⑵知也。”
【注释】⑴所:《康熙字典》语辞。⑵可:《说文解字》肯也。引申为:能够,值得。
【翻译】孔子说:“别怕没地位,要怕没真本领立足于世;别怕默默无闻,要追求能够名扬四海的真才实学。”
【发明】圣贤内求,凡夫外求。圣贤努力把自己做强做大,尽人事,听天命,无可无不可;凡夫极力夤缘攀附,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结果是鸡飞蛋打、一无所获、怨天尤人。圣贤不为外境所动,淡定从容,幸福快乐;凡夫见利忘义,患得患失,烦恼不断,痛苦不堪。
4.15【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⑴。”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⑵而已矣。”
【注释】注释:⑴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用整体观(整体一的观念)来统贯事物。⑵忠恕:忠=中+心,把心摆正。恕=如+心,换位思考。忠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孔子对“恕”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应的“忠”就可以理解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翻译】孔子说:“曾参呀,我证得的“道”,是用“整体观”来统贯事物,让各部分协调发展。”曾参说:“嗯,是这样。”孔子离开后,曾参的弟子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围拢上来问:“老师,师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参说:“你师爷证得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发明】 曾参把“一以贯之”理解成“忠恕”是错误的。“一以贯之”是“用整体观来处理局部问题”。用忠恕的方法可以得到扩大格局,树立整体观。但是,“忠恕”不等于“一以贯之”。现在见到的《论语》是曾参的弟子们二次修订的。增加了许多关于曾参的内容。从这条内容可以看出,曾参并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另外,孔子去世时,曾参是个年仅27岁的笨孩子(参也鲁),孔子又怎么会与曾参论道呢?
4.16【原文】子曰:“君子喻⑴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⑴喻:《说文解字》告也。晓之。
【翻译】孔子说:“对君子,可以从“义”的角度与他沟通;对小人,只能从“利”的角度与他沟通。”
【发明】人的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金钱是利,有人认为休闲是利,有人认为权力是利,有人认为名望是利,有人认为喝酒是利……每个人都是趋利的。掌握了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君子就可以投小人之所好,引导小人做事。
4.17【原文】子曰:“见贤思齐⑴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⑵也。”
【注释】⑴齐:《康熙字典》等也,无偏颇也。⑵省:《尔雅》察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优秀的,要想法向他看齐;见到犯错误的,要反思自己,看有无同样的问题需要纠正。”
【发明】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恨人富,笑人贫”。见到优秀的,会诽谤;见到鄙劣的,会嗤笑。
4.18【原文】子曰:“事父母几⑴谏,见志不从,又⑵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⑴几:《说文解字》微也。引申为:苗头。⑵又:《康熙字典》犹更也。更加。
【翻译】孔子说:“对待父母的错误,要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发现及时劝谏,如果父母听不进去,更加恭敬而不发脾气;更加任劳而无怨气。”
【发明】“道”的价值最高,父母生养之恩最大。报恩,就是要把父母引向“道”。
4.19【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⑴。”
【注释】⑴方:《康熙字典》道也,常也,术也。
【翻译】孔子说:“父母活着,最好不要远游。即使迫不得已需要远游,也要做到‘出必告,返必面,期间经常写信’,尽量按时返回。”
【发明】 与父母搞好沟通,是最基本的“礼”。
4.20【原文】子曰:“三年⑴无改于父⑵之道,可谓孝⑶矣。”
【注释】⑴三年:多年。⑵父:父亲。引申为:上一辈,前任。⑶孝:《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小孝”是传宗接代;“大孝”就是文明传承。
【翻译】孔子说:“多年之后,仍能保持老一辈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才是孝呀。”
【发明】“无改于父”不是“孝”。“无改于道”才算是“孝”,要做好“扬弃”。
4.21【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忘记。(记住这个,)就会‘喜其寿、惧其衰’。”
【发明】 只知道父母的属相是不够的,要熟知父母的年岁。
4.22【原文】子曰:“古者言⑴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⑵也。”
【注释】⑴言:《康熙字典》辞章也。即,著作。⑵逮,及。
【翻译】孔子说:“古代很少有言辞,是因为古人以‘说到做不到’为耻辱。”
【发明】古圣先贤说的话很少,著作也少,有文字贫乏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那个时候比较朴素,讲究“想到做到”,而不是“想到说到,然后做到”。
4.23【原文】子曰:“以约⑴失之者鲜矣。”
【注释】⑴约:《说文解字》缠束也。
【翻译】孔子说:“能约束自己的,就极少失误失败。”
【发明】自律,才能自由。绝对自律,才能绝对自由。佛家“以戒为师”也是这个意思。
4.24【原文】子曰:“君子欲⑴讷⑵于言而敏⑶于行。”
【注释】⑴欲:《康熙字典》期愿之辞。希望。⑵讷:语言迟钝。⑶敏:快速,奋勉。
【翻译】孔子说:“德高之人希望自己说话低调迟缓;做事勤勉利索。”
【发明】 说话就是自断去路。说的越多,越无路可走。修行,要从管住嘴开始。
4.25【原文】子曰:“德⑴不孤⑵,必有邻⑶。”
【注释】⑴德:同“得”。这里指物质和精神上的所得。⑵孤:《康熙字典》同“辜”,负也。⑶邻:《康熙字典》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亲也,近也。
【翻译】孔子说:“有所得而不负恩,一定有人来亲近。”
【发明】 感恩是社会化的起点。学会感恩才能孝养父母,融入社会,建功立业,回报社会。
4.26【原文】子游曰:“事君数⑴,斯⑵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⑴数:多次,反复。⑵斯:这样。
【翻译】子游说:“在君主面前唠叨(功劳),就会招致屈辱;在朋友面前唠叨(恩情),就会被疏远。”
【发明】 居功就是“我执”太重,这种人极端自私自利,不可用也不可交。三国时的许攸就因此被许褚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