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还是在阅读《项目式学习指导手册》,阅读的过程中一些问题渐次清晰,一些问题也仍旧模糊。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经验都应该被充分考虑。而教师则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这种转变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项目式学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在手册中,我注意到了许多项目都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科学、技术、数学、艺术等。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更完整、更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的教学能力。
项目式学习还强调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手册中提到了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都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项目式学习还十分重视课堂文化的作用,特别用了一个章节来介绍,尤其是教室的物理环境、班级的文化氛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一个积极、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想这种文化的作用,就像一个“场”。处于这样的“场”当中,学生能迅速找到并进入研究和学习的状态,这个“场”还起到其他的很多作用——比如,提示项目进展、呈现项目成果等。
另外,在整本书中,出现的一些高频词汇有:真实的情境、大概念等。这些正是我们现在新课标也提出的一些概念和名词。但是,面对我们的教材,在平时的普通课堂中,我们很难将这样的一些词汇与概念落地。而项目式学习要做的,其明确的目标,都是指向真实的情境 、大概念和问题的解决。
其实,在PBL中,最难的也就是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将大概念,核心知识的学习贯穿其中,而这一切的完成,是真正学生在完成一个一个任务中,在“做”中一一实现的,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穿越?很希望能有一个团队亲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