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双平团队”,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驱动力这本书。
第二节:自我决定理论和管理思维的假设。
他的作者是[美] 丹尼尔·平克。
《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的最新著作。在书中,作者详细阐释了在奖励与惩罚都已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们的热情,丹尼尔•平克以40年来有关人类激励的研究为基础,揭示了胡萝卜大棒这样的外部激励措施已不是激励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最好方法。
在书中,他审视了驱动力的三大要素:自主、专精和目的。在每章的结尾处,还提供了实用的工具箱。
《驱动力》是对当前传统有关人类积极性理论的颠覆之作。本书将告诉你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是什么在激励着你?希望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也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驱动力。
二、自我决定理论和管理思维的假设
我从小听我哥跟我抱怨,他在读书上学的时候遭受的来自于我母亲的暴力,我哥小时候不喜欢学习,成绩很差,喜欢打游戏,我妈天天打他,骂他,只要拿回成绩单,免不了一顿暴打,她希望通过这样能够让我哥表现更好,但这是全天下家长的一个幻觉,而且是一个非常错误的、不合逻辑的做法。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强迫一个人,让这个人喜欢某件事情,人不可能因为被迫而喜欢某一件事情。所以这些家长实际上都应该读一下《驱动力》。
这本书有一个理论基础,叫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行为动机的一个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类有普遍的需求,普遍需求包括他人普遍的有能力的需求。
第1个需求叫能力需求
他要感觉到他自己能力很强,有那种胜任感,他能够有自信对待一些事情,这是他的第1个需求。
第2个需求叫自主性需求。
他需要做什么事情都是自由的,独立决定的,而不是天天被迫地感觉到自己的人格不独立,这是第2个需求,自主需求。
第3个需求叫归属需求。
什么叫归属?归属需求是被人爱、被人认可,他对某一个组织是有归属感的,他不觉得自己在这世界上是孤零零的,是没人喜欢,没人爱的,这是他的第3个需求。
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归属需求。这三种需求如果得到了满足,那么我们就会积极行动,工作高效、心情愉快。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我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心情愉悦度会直线下降。
所以如果你不够积极、不够快乐和幸福的话,查看一下在这三种需求中哪个需求是没有被满足的。
比如我大哥,他在上学的时候,他的自主性需求没有被满足,他做什么事情都是被我妈要求和强迫的。他的能力需求也没有被满足,在能力方面,他很少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归属需求就更满足不了了,他在他们班感觉和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似的,老师和同学都会把他忽略,他在家里面还好一点,所以他的学习积极性和他的幸福感都是不达标的。
这是我们讲的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再一次告诉我们,我们是有一些内在的需求,它会形成一些内在的动机。这是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第1个知识点,叫自我决定论。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个理论叫XY理论。
XY理论是一个美国的管理学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管理者会对员工有两项假设。
第1种假设,他们假设员工是从骨子里面讨厌工作的。
如果要是有机会的话,他们一定会逃避工作,他们并不想承担责任,他们需要被控制、被指引,他们需要被奖励和惩罚才能够努力工作,才能够达到企业的目标,这是一个对员工的假设。
第2种假设,他们觉得员工是对工作感兴趣的。
他是善于创造的,只要情况允许的话,他们会主动去承担责任,寻求责任的。
如果你作为一个老板,你的出发点是X理论,你的假设是员工很平庸,甚至会逃避责任,那么最终你可能培养出来的就是平庸的员工。
如果你去管理员工的时候,出发点是Y理论,你认为员工是无限可能的,他们其实对工作本身是感兴趣的,他们会主动承担责任,你的员工可能最后就会给你惊喜。
这位管理学教授认为,如果想要让企业更好的运营,需要把管理思维从X理论转向Y理论。
说到XY理论,也就是对员工的假设,大家猜我对员工是哪种假设?其实我对员工假设是Y假设,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在需求,不一定是为了钱和奖励,他对一些事情是感兴趣的,他需要主动承担责任,得到那种胜任感。
我认为员工是Y种情况,但是现实中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已经是经济自由的状态了,我选择的这个工作都是我自己想做的,都是我自己感兴趣的,我创业这件事情也是我自己决定的,但是不得不说,即便我是属于对工作感兴趣,我愿意主动承担责任,但是在大概可能1/4,1/5的时间之内,我还是会有偷懒的倾向。
因为一个工作哪怕是你自己选的,你很喜欢,但总有一个部分或者某些环节是你不喜欢的,你不喜欢的这个部分你会很想逃避责任,但最终你能够要求你自己去承担责任。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有时候不仅仅是靠我自己,也有我同事的监督,他们会觉得,老板你必须把这事情给我做了,你不做了我们后面就会产生什么结果,我就要硬着头皮去做,所以我相信员工,他们自身会主动承担责任,我相信他们善于创造,但是在个别环节上确实是需要彼此监督的。他也不是完全说OK,你自由去发挥,我什么都不管,哪怕你去跟他要一个结果,其实对他来说都是监督,所以纯粹的自由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另外一点是你想想看,在现实生活当中,多少人选择工作的时候是自由选择的,他自己去选工作都未必是他自由的选择,未必是他自主的选择,为什么?他可能是生活所迫需要选一份高薪。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办法在工作上满足这种自主性需求,可能工作本身就不是一个自由的选择。
即便你在管理思维上坚持的是Y理论,你还是避免不了会用一些外部的监督和刺激,去让员工表现的更好,这是我的一个观察。
XY理论对于驱动力的作者有什么启发?他说他得到的启发也用这种字母的形式来定义一个人的驱动力,他认为人分为两种。
一种人叫X型人。
X型人更多的是由外在的激励因素而非内在的欲望去驱动、去努力。
还有一种人对应的叫I型人。
I型人主要是靠内在动机的一种行为,他们的动机主要是自由、挑战、担当,也可能会获得一些其他的奖励,但那些奖励对他们来说不是最主要的动机,那些只是额外的奖励。
我们今天学了三个概念,第1个概念叫自我决定理论,我觉得自我决定理论实际上是驱动力这本书的一个理论基础。
我们还学了一个管理思维的两个假设,这两个假设启发了作者对人进行了两种命名。
一种叫X型。
一种叫I型。
你怎么确定自己是X型还是I型?到底是外部驱动还是内部驱动的?你可以给自己做一个心流测试,心流测试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家米哈伊发现了心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积极专注的状态,你怎么测试自己有没有在心流状态上,你可以把你的手机打开设置提醒,大概每周设置各40次铃声,铃声响起来的时候,你要记录一下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如何?是不是处于一个极度专注的状态?
当你把一周的观察记录下来之后,你可以问一下自己哪些时刻会有心流的感觉,当时我在哪?在做什么?和谁一起?或者是在一天当中的哪些时间段更容易出现心流?根据这一发现,我应该怎么调整自己一天的活动。
如果你一周工作中都没有出现过心流的状态,那么你做这个工作的动机到底来源于什么?是内在动机还是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所以这是你可以确定一下自己是属于I型人还是X型人的一个方法,用心流测试测试一下自己。
你还要问自己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一句话形容你自己,那句话是什么?
1962年的时候,在美国国会就职的第1个女性克雷布斯卢斯,她曾经向肯尼迪总统提过几条建议,其中一条是这么说的,他告诉肯尼迪,他说一个伟人就是一句话。
林肯的那句话是他维护了统一,解放了奴隶。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那句话是,他把美国从大萧条当中救了出来,帮助美国赢得了世界大战。那么这位女性政治家很担心,担心肯尼迪的注意力过于分散,导致他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那句话。
当我们去思考自己目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大问题问自己,自己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最后你还可以再问自己几个小问题,今天的我比昨天更优秀吗?我们有没有变得更好?每一天都有变得更好吗?为什么要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在作者看来,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I型人,你必须要是自主的,而且是有目的的,你希望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好,你能够做的越来越好,你要追求卓越,你要有崇高的目标,这是作者认为I型人之所以成为I型人的一个原因。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明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成为I型人的第1个要求叫自主,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保证自主性,让自己更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