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不朽”的核心内涵,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指通过树立德行、建立功业、创立学说三种方式实现人生不朽价值。三者分别对应道德实践、社会贡献与思想传承,构成儒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高追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立功立言的出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原文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说为儒家所推崇,乃古代士人追求之至高人生境界。
“立德”,乃指树立高尚之道德,通过个人修为与道德实践,成就卓越之品德,成为世人楷模,对社会产生深远之正面影响。此乃“三不朽”之首,凸显品德修养在人生价值实现中之根本地位。
“立功”,则是指在社会、国家层面,通过实际行动与卓越才能,建功立业,为社会进步与国家安定作出重大贡献。此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需个人才华与坚定信念兼具,方能成就非凡之功勋。
“立言”,乃指通过著书立说、发表见解等方式,留下具有启迪性与指导性之言论或作品,以思想智慧泽被后世。此需个体在学术、文化领域有独到之见解与开创性之贡献,方能成就传世之作,成为后世研习之典范。
综上所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不仅是对个人成就之高度概括,更是儒家积极进取、注重现实贡献之价值观之生动体现。
“立德、立功、立言”的出处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出的儒家思想概念,被称为“三不朽”,旨在强调道德、功业和言论的永恒价值。
核心出处与背景
“立德、立功、立言”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由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是儒家思想中衡量人生价值的“三不朽”标准。其内涵为:
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典范,如孔子;
立功:建立功业造福社会,如平定叛乱、治理国家;
立言:创立学说或著作流传后世,如《论语》《道德经》。
历史影响与代表人物
王阳明被视为“三不朽”的典范,兼具心学创立(立言)、平定叛乱(立功)和道德教化(立德)的成就。
梁启超曾评价中国历史上仅“两个半圣人”达成此标准(孔子、王阳明及半个曾国藩),进一步凸显其严苛性。
立德立功立言的出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原文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说为儒家所推崇,乃古代士人追求之至高人生境界。
“立德”,乃指树立高尚之道德,通过个人修为与道德实践,成就卓越之品德,成为世人楷模,对社会产生深远之正面影响。此乃“三不朽”之首,凸显品德修养在人生价值实现中之根本地位。
“立功”,则是指在社会、国家层面,通过实际行动与卓越才能,建功立业,为社会进步与国家安定作出重大贡献。此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需个人才华与坚定信念兼具,方能成就非凡之功勋。
“立言”,乃指通过著书立说、发表见解等方式,留下具有启迪性与指导性之言论或作品,以思想智慧泽被后世。此需个体在学术、文化领域有独到之见解与开创性之贡献,方能成就传世之作,成为后世研习之典范。
综上所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不仅是对个人成就之高度概括,更是儒家积极进取、注重现实贡献之价值观之生动体现。
有哪些历史人物能体现三不朽?
“三不朽”者,乃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皆备之典范。于历史长河中,能兼此三者者,实乃凤毛麟角。
周公旦,西周之初杰才,制礼作乐,德高望重,此立德也;辅佐武王,平定叛乱,建功立业,此立功也;言论载籍,影响深远,此立言也。周公之“三不朽”,犹如日月之光,照耀千古。
孔子者,儒家之祖,道德高尚,为万世师表,此立德也;推广仁政,周游列国,此立功也;修订六经,垂教后世,此立言也。孔子之“三不朽”,如江河之水,源远流长。
此外,如王阳明,心学之集大成者,修身立德,此立德也;平定宸濠之乱,此立功也;传习录传世,此立言也。阳明之“三不朽”,犹如山岳之巅,峻拔壮丽。
再如诸葛亮,蜀汉之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立德也;辅佐刘备,北伐中原,此立功也;出师一表,感人肺腑,此立言也。孔明之“三不朽”,宛若星辰之辉,璀璨夺目。
然“三不朽”之典范,非止上述诸人。历史人物中,如管仲、商鞅、韩非、司马迁等,皆有其独特之贡献与成就,于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皆有建树,皆可称“三不朽”。然此等评判,亦需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概而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