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此文为九月星空推文团推荐阅读,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进入霜降节气,适宜滋补喝汤。
江城人,最喜欢用藕煨排骨汤。汤色菡萏,排骨松软,余味香甜,唇齿留香。
还没有大面积使用天然气、煤气管道的时候,江城家家户户都会有小炭炉,和一个铫(音同吊)子。
铫子是什么呢?粗陶制成的超级大罐子。大小有成人双臂环抱那么大,大约30公分高。崭新的吊子如果想要煨汤,需要在煨汤前,用酽酽的米汤浸泡。米油会进入到粗陶的每一个呼吸孔里去,再经过两天的时间,把这一个铫子养成煨汤的绝世好器具。
我家的铫子就是一个“老”铫子,临近沿口,厚厚的一圈油。这层油是开水烫,刷子刷都掉不下去的印记。是无数次煨汤后渍出来的痕。
我妈是家里的老大,逢年过节亲戚都会第一个往我家来。排骨藕汤是少不了的。我妈会在前一天,喊我爸把炉子升起来。这边等炉子火旺,厨房那边就把小排先焯水、去血沫儿,和姜片一起油炸处理了。等小排炸到金黄,那边炉火正旺。
老爸把一铫子水放到炉子上,老妈把金黄的小排放进水里,瞬间水面就飘起一片金黄。然后大火煮烂排骨,加入藕,小火慢慢地煨出滋味。起锅前给调味料,加一小勺糖。
煨汤,江城人都有秘方。我妈喜欢在小排放进去的时候,放生姜片,再放一小勺醋。按我妈的说法是能把骨头里的钙给煨出来,肉软烂更快。有没有把钙煨出来不知道,但是每回亲戚们来都能把满满一铫子汤全部干掉。江城有句老话,“东西好不好吃,要看食客能不能吃见底。”可见,我妈煨的汤还是很受欢迎的。
自从我嫁到外地,也喜欢在秋冬季节煨汤。只是没有了铫子,换成了电子紫砂锅。但是按照我妈的配方,小排煎过了,醋也给过了,味道依然不正宗。
跟我妈交流过以后,发现是藕的品种不对。江城的藕,颜色偏橙黄的,煨汤以后是粉糯的。一口下去,软糯无比,入口即化。还有一种,颜色偏粉,煨汤以后是脆生生的。入口咔嚓一声,藕断丝连。入口偏甜,和咸咸的汤在口腔里产生化学反应,味道更鲜。而且江城还有一种九孔藕,据说是贡品。九是阳数之极,九五之尊嘛,所以这个九孔藕也是藕中的至尊,煨起汤来,色泽更浓,回味更长。
老妈遂决定把江城的藕给我寄过来。
藕上抹了厚厚的黑泥,保证藕的新鲜,再让顺丰空运过来。
可是,就算新鲜到掰开能见到藕浆,煨出来的味道还是不对。
再讨论,可能是水质的问题。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龙井,还是西湖的水泡最好喝呢。煨汤也是一样。
但是不能把江城的水也往我这儿寄吧?
后来想了一个主意。用农夫山泉的水来煨汤。
诶,换了水以后,藕的香甜滋味出来了。美中不足的是,汤的回味少了一点。感觉入口没一会儿,味道就没有了。
过年时候回到江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煨汤的问题。小舅说,“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煨汤也是一样。看似一样的藕,差不多的水,紫砂比粗陶更高级。但是,味觉是记忆深刻的一种感觉,它比视觉记忆更久。味觉往往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喝的除了味道以外,喝的是那个感觉。”
回忆起排骨藕汤,就能想到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圆桌的画面。小舅说的,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