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和娃表达了n次面质性我信息,为什么娃还是我行我素?有些事,和他们说几百遍都不听。
1
审视一下,你表达的“面质性我信息”是真的“我信息”吗?有客观描述事实、感受和影响吗?有包含指责和说教吗?
比如:我希望你回家能先把作业做完了再去玩;我觉得你这样很不负责任。
这是披着“我”外衣的“你信息”。看看把“我希望”和“我觉得”去掉,它们变成什么?
一个是命令,一个是评判。
这种“伪装”的我信息,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对抗。没有人喜欢被命令、指责或随意评判,也没有人喜欢被说教、唠叨。
2
孩子理解你表达的内容了吗?
在工作坊中,有个学员做练习时,面对2岁的孩子,说:妈妈现在很尴尬,很内疚。
2岁孩子,自我意识尚且在萌芽,可能不具备理解自我意识情绪的能力。“尴尬”“内疚”对于他们来说超纲了。
如果孩子无法准确理解你说的是什么,那么他们的行为也很难改变。
说孩子能听懂的话,是沟通的前提。
3
你表达的是真实的自己吗?
你表达的内容,是你真实的感受和影响吗?你描述的,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吗?你的语音语气语调,和你内心的情绪强度是一致的吗?
沟通是双向理解的过程。你遮遮掩掩,或者极尽夸张,可能会让孩子低估其行为对你的影响,又或者让孩子觉得你“假”,你的沟通自然无法奏效。
4
你表达的时机合适吗?“父母路线图”你用对了吗?
孩子是否在专注做某事,并没有留意你说话?
孩子对你说的话是否有表现出对抗或者回避?
孩子是否有激烈的情绪,以致无法好好思考?
……
再好的战术,也得有好的战机。沟通也一样。
5
你是否只表达自己,而忽略了听听孩子的声音?
你觉得捡垃圾很脏,但孩子觉得是种寻宝的快乐。
你觉得爬防盗网很危险,但孩子觉得是在挑战自我。
……
你不接受孩子的行为,是因为你有你的需求。孩子不愿意听你的,因为他有他的需求。
沟通是双向的。你希望孩子理解你,你得先理解孩子。
6
审视孩子是不是想要自主权(尤其2到6岁的孩子)。
这和发展规律有关,他们“我行我素”,可能在试探边界,也可能在扩大自己的“自主权”。
可以尝试调整一下养育方式,做事情前先询问孩子的意见,让他们自主决定一些事情,多点和他们讨论“怎么办”,满足他们对“自主”的需求。
7
审视亲子关系。
关系是沟通的基础。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看亲子银行里的钱够不够。如果不够,得先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