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语言对孩子的意义,可能比任何昂贵的早教班都更加深远。——《父母的语言》
从儿子开始可以被竖着抱起来,我就喜欢给他唱儿歌。不管他听懂听不懂,儿歌似乎一直伴随他长大。家人们说儿子说话早,就得益于我喜欢和他不停地说话。
一岁七个月时给他断奶,我们娘俩有五天没有见面。我清晰的记得那天老公抱着他去公交车站接我,儿子见了我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给我唱了一首儿歌:“小柳树,弯下腰,放下绿线把鱼钓。钓呀钓,钓呀钓,一条小鱼也没钓到。逗得太阳哈哈笑!”
当时我真的是惊喜而又心酸。令我惊喜的是,这首儿歌是我们分开前他刚刚开始学,我只教过他不超过三遍。心酸的是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儿,在没有妈妈在身边的时候,是不是就努力回忆妈妈教他的儿歌,以此表达对妈妈的想念呀!
在儿子两岁以前,为了照顾孩子方便,我们一家三口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两岁那年暑假,我们带他回自己的小家单独住了两个月。走前婆婆很是担心,原先我去上班,他都会一直哭闹着找妈妈。婆婆担心我单独带他习惯了,岂不是更离不开妈妈了。结果却是在我暑假开学后去上班时,儿子很干脆利落地跟我说“再见”。
我分析,孩子原先哭闹应该是没有安全感,总怕被妈妈撇下不管他。那时因为怕他不让我去上班,我都是趁他还没睡醒,悄悄地走。醒来找不到妈妈的孩子,的确会有被抛弃了感觉吧。
事实证明,三口独立出来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两岁多的这个暑假,一定是他最开心快乐的日子。白天我带他和楼下小朋友一起玩儿,带他去岱庙散步,带他去商场买东西。其间,我一定不知不觉间和他说了很多很多话。有一天他说“妈妈,4路车来了”,我很好奇,他怎么会认识4路车?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碰巧记住了这一辆。于是来了其它公交车我就特意考他那是几路车,结果他都能答出来。原来,平时不经意间和他的交流,而不是刻意教给他的东西,他也能增长见识。
儿子小时候很腼腆和内向,我带他来单位,他会怯怯的躲在身后,像个小尾巴。让他喊声阿姨或者叔叔,很是困难。
单独带他之后,每次遇见熟人打过招呼后,我都会告诉他,应该怎样称呼所见到的人。我喊“大姨”,他喊“奶奶”;我叫“大姐”,他叫“姑姑”;我说“瑞瑞妈妈”,他就知道应该喊“阿姨”。总之,我努力做表率,他渐渐地可以主动跟人打招呼了。暑假回奶奶家的小区,就跟换了个人似的,小嘴可甜了。到现在小区里的阿姨们都会问婆婆,“你家那个好说话的孙子,怎么好久不见了呀?”
后来看了一本书《父母的语言》,我了解到:父母语言对孩子的意义,可能比任何昂贵的早教班都更加深远。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团队发现,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你看,无意间我做了一件有益于孩子大脑发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