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功绩化社会,熬夜象征自我价值
根据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现代社会中的个人生活不再是由自我需求主导,而是不断受到外部社会竞争和绩效评估的塑造 [5]。在这种结构下,熬夜成为了努力工作的符号,是通过时间压缩来展示个人奋斗和生产力的方式。
各种平台上,分享熬夜学习、工作的瞬间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深夜加班,还是在电脑前奋笔疾书的照片,大家似乎都在通过这种展示来获得认同和赞赏。在外界反馈中,熬夜被看作是一种积极向上和拼搏的象征。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延迟满足理论指出,功绩化社会中的个体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尤其在面对复杂任务时。短期内的成就感能够迅速缓解内心的焦虑,而长期收益则被不断推迟 [6]。
熬夜便成了这一行为模式的具象表现——通过不断延长工作的时间,个体试图迅速得到反馈,解决眼前的焦虑。
「只要你努力就会更好」这句话,像一剂慢性麻醉药,渗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
我们每天熬夜到凌晨,是因为总有个声音在说:当前的牺牲是为未来铺路——我们默认当下的痛苦是兑换成功的必要筹码,甚至相信「不熬夜等于不努力」。
朋友圈晒加班、职场流行「吃苦竞赛」,本质上都在加固「熬夜=价值」的等式。他们对抗的不再是具体的工作量,而是那个不够努力的自己。
个体在这场「自我价值」的竞争中不断牺牲自己的生理需求,以换取短期的社会认同和成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