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
吴老师说,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是教师写作的一个方向。当然,在这里吴老师强调了“志趣”和“功底”。
于我来说,这是远远不可及的一件事。语文老师可以创作童话故事,理科老师可以写科普文,吴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尤其是一位原本教英语的老师在改行教数学后开始在“数学园地”创作童话,看来,英语老师要想结合英语教学去搞文学创作的确不太容易。
我属于不善写作的老师,经常困惑“没啥可写”,似乎生活过得毫无波澜——“没有欢乐,没有感动,没有愤怒,没有忧伤,没有期待”,其实不然,这些当然有,问题是不善表达,所以久而久之,就没啥可写了。
吴老师建议读一读张丽钧校长的《做老师真好》,张校长记录了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说,上课、写作,是乐趣,而非想要摆脱的痛苦。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去年的某个时间,信心满满地开始记录《1000个幸福瞬间》,结果到现在为止离1000还差997个。是没有感受幸福的瞬间吗?当然不是,只是懒惰而已——要么思想懒惰,懒于思考;要么身体懒惰,懒于动笔。
我们现在提倡写教育随笔,可拿起笔来却又觉得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其实我纠结的不是写法和章法,而是写作的关键——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吴老师真可谓是“一语中的”。
对于所见所闻,尽力“还原”,不露声色地把读者带进自己所感动的那个“现场”——让读者如同在自己身边,听己所听,见己所见,共鸣内心所言。
不懂写作技巧,肯定会对自己的文章有所影响,但是,在初学阶段,我们只需要诚实地展现时间的经过,当然要有价值,才能吸引人。
固定时间让自己坐下来写,哪怕是挤牙膏似的,也得坚持,积极地捕捉一丝丝灵感。
“挤牙膏”这个词太形象了!在毫无灵感、写不出来的时候,逼着自己去写真的就是这样。要想坚持下去,加入团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积极地去捕捉灵感,灵感是不是就越来越多,来得越来越容易呢?应该是吧,毕竟我们的观察了和思考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提升。
对接讲话,丰厚内容与思想,把自己每天的“所思要讲”变成教育美文作品。
说到“讲话”,这也是我的一个弱项,说起来,表达能力肯定是相通的,会说的应该会写,会写的一定会说。之所以不会说,最重要的原因是思想上、理论上有所欠缺。
想举个例子,不能脱口而出,想上升到理论,总不能“口到擒来”。总而言之,积累不够。今年参加席老师的读书写作训练营时,曾在计划中写过每天背诵一段教育名言警句,坚持得也不够好。
把每天要讲的话可以提前写出来,然后再去讲,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不也是一个练习写作的方法吗?
作为教师,心灵的眼睛要努力睁开,追求“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