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评价季氏说,“天子专享的八佾舞,却出现在季氏的庭院中。季氏连这样的违礼之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不忍心做呢。”
【我的理解】
01
一般《论语》中,不说“子曰”而言“孔子”,乃是弟子的再传弟子所记的章节。本章恐是如此。
《史记》言:依人性而作礼。可知“礼”并非前人凭空根据自己的意愿而制定,各项规定,皆出自人心人性。
如丧礼,《孟子》中有一种猜想。
上古时期无丧礼,老人去世,便背到深山中直接扔掉即可。有一子,其父亲或母亲去世,便背之入山林。几天后又经过此处,发现其尸体被野兽啃食,被蝇冲叮咬。其子遂心有不安,于是就低挖坑,将其尸体下葬。
有一子不安,其他人亦不安,故此种做法约定俗成,渐渐发展成了“丧礼”。
“丧礼”如此,其余礼亦是如此。
02
“佾”为古代乐舞的行列,人数和行数,纵横皆形同,为方正状。
周礼有规定,天子八佾,为64人。诸侯六佾,为36人。大夫四佾,为16人。士二佾,为4人
季氏为大夫,应用四佾,却在家举行了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今人恐不是特别理解。毕竟是带背景不一样,我们只需要知道两点:
第一,是否有尊严,和等级无关,和遵守职分有关。并不因为身份高贵,就显得更有尊严。地位并不成为耀武扬威的资本。
第二,越是对地位高的人,礼节的规范就更多,约束就更大。
季氏只是用天子礼乐,却不接受天子般的约束和教育,这便只是私心私欲的膨胀而已。
03
关于“忍”字,我十分认同南怀瑾先生将其解读为“忍心”。
所以,我们熟知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并非是孔子愤怒的表达对季氏的行为忍无可忍。而是对季氏的行为,感到痛心。对世风日下的礼乐文化感到惋惜。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乃是礼乐正邦。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季氏既然是鲁国的大夫,是政坛上有影响的人物,怎么还能做出这种违背礼乐的事来呢?这不是要毁掉鲁国的文化正统吗?
而且,若是平民违礼,其祸尚小。以季氏的地位,其祸甚大。不管是对季氏个人,还是对鲁国来说,都是灾难。
果不其然,季氏叛鲁公,季氏的家臣叛季氏。故而孔子说过,季氏真正的忧患,乃是萧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