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7.1 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稀缺心态,让人变笨。《稀缺》: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提出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每个人的头脑配置都差不多,但短缺压力会让人多一个后台运行的隐藏程序,虽看不见却消耗着大量的心智资源。因为当事人心智带宽不足,自己无力考虑长远问题,难以保持耐心和专注,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自觉地偏向那个最安全、最能快速见效的选项。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急于求成,焦虑丛生。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
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忧。如何才能获取心智带宽呢?保持自我觉知。(1)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运用高级元认知能力保持对环境的觉知,在压力环境中尽可能集中心力做出理性的决定,保持较大的格局和远见。(2)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见识》的作者吴军曾说:我做事的诀窍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3)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所以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及时地审视它们,找到第一重要。(4)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及时关注平日里恐惧、担忧、紧张、害怕等各种小情绪,并及时将它们清理掉。(5)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适当的闲余是我们应对压力和意外的宝贵资源。
7.2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最方便和最习惯的视角去观察事物。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平和、更智慧,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维性,并把这个意识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样,我们方有自我改变的可能。
成为一台更好的相机。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
总有一个更好的视角。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摄影师,好的摄影师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他们更善于移动自己,围着拍摄对象尝试各种角度,最后选一个最佳视角。所以,不要被原始视角束缚,主动转换视角可能会看到一个新天地。
视角不同,选择也会不同。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大师修炼之路。一是勤移动。多移动你的“相机”机位,尝试用不同(他人的、未来的)的视角看问题。进而在语言表达上体现出“高情商”的特质。二是善学习。因为自身学识不够,不知道有那个视角存在,所以要多学习,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三是要开放。更准确地说是保持客观、不臆断。在交流时不戴有色眼镜,不带主观色彩,先想办法了解事实。四是寻帮助。当我们对情绪问题或工作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一个人闷头苦想,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借助他人的多维视角来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五是多运动。锻炼不仅能帮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走出来,也会引导大脑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或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所以,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越要多运动,越是想不通的时候越要多运动。六是常反思。把心中的烦恼全部倒出来进行复盘,梳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拨云见日。
7.3 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
幸福源自主动掌控。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的现代积极心理学中指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1)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2)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3)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如果能主动选择和掌控所做的事情,就会产生内在动力,获取幸福。
任何事物都是多维、立体的。看似悲观的事物背后肯定有乐观的一面,严肃事物的背后必然有好玩的一面,我们暂时看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
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你只需对自己说: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不要低估这种假设的力量,一旦你有了新的选择,就会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为自己而做。产生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于让自己变好。为自己的成长而写、为众人的需求而写、为长远的价值而写、为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写。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们也会坚持输出和成长,收获的反馈和奖励都只是意外和惊喜,不是必然和期待。这样的心态能让他们的笔尖持续释放力量,最终收获梦想,因为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为玩而做。阅读,设想自己在和智者聊天。每本书在我眼里都是一个人,而我的书架就是智者朋友圈,每隔几天我都会在那里站一会儿,琢磨下一个跟我聊天的人是谁,这种感觉实在是棒极了。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如果想玩得更尽兴,最好记住这个小技巧——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情拆解成小块。
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成长啊,有时候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心生动力;有时候要看得近些,让自己不惧困难,欢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