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拾遗(二十三)
【四八】敬畏与洒脱
是月,舒柏有敬畏累洒落之问,刘侯有入山养静之问。
先生曰:“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恐惧忧患之谓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君子之所谓洒落者,非旷荡放逸之谓也。乃其心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之谓耳。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耶?”
谓刘侯曰:“君子养心之学,如良医治病,随其虚实寒热而斟酌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必使人人服之也?若专欲入坐穷山,绝世故,屏思虑,则恐既已养成空寂之性,虽欲勿流于空寂,不可得矣。”
先生认为敬畏不是恐惧忧患,戒惧工夫不可间断,常存此天理。洒落亦非旷荡放逸,而是凡事只以良知为尺度,从心所欲,放开去做,则无不是天理的呈现。敬畏与洒脱并不矛盾,贯穿其间的只是一个良知。至于养静,一味求静易流于空寂,因此戒慎工夫不可废弃。
批注:
①舒柏。字国用。靖安(江西)人。少事阳明,历主书院,官至知府。参看《阳明弟子传纂》卷二,页四十三。
②刘侯。《年谱》嘉靖九年(一五三〇)五月。门人薛侃(参看上卷第八十一条,·)建精舍于距杭州城南十里之天真山,祀阳明。同门刘侯等十余人前后相役斋庑。余不详。
③不睹、不闻。参看第三十七条,注四。《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
④动容周旋而中礼。《孟子·尽心篇》第七下,第三十三章云:“动容周旋中礼者,德之盛也。
⑤从心所欲而不逾。《论语·为政篇》第二,第四章,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⑥录自《年谱》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八月。
诗曰:
舒疑敬畏累洒落,敬畏何曾忧惧着?
旷荡放逸非君子,浑然天成心自得。
天理昭昭恒常存,昏蔽牵扰累何因?
天然从心无所矩,敬畏自在一念真!(明心)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