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人说某人傻乎乎的,名之为biao,而诉诸于文字许多人不知biao如何写,有些人写为“膘”。膘,指肥肉或肥胖,中国有成语“膘肥体胖”,人们习惯上由肥胖而想及憨态,由憨态而及痴傻。
到底是哪个字?《现代汉语词典》把不通事理、行为鲁莽之人解为“半彪子”,可见“全biao子”也应该是这个“彪”字。
彪,传说中的猛兽,一说是狮与虎杂交所生。二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子为彪。
把“彪”误写为“膘”的人由“膘”想及肥胖,由肥而及蠢,人们普遍认为猪肥且蠢,辱骂某人时常用“蠢猪”一词,现代医学也确实证明过于肥胖是影响人的智力发育的。(这里无意歧视胖子,胖子们请勿对号入座)。不过,胶东方言的流行除了选择了肥必傻的民间逻辑,还选择了另一个逻辑:大亦傻,比如有“傻大个儿”的说法,这后一个意思就应是“彪”,而非“膘”。胶东话的“彪”还指有的人智商很高,才华横溢,但不谙人情世故,言行鲁莽,常遭世俗暗算,此亦谓之“彪”。
熊,乃猛兽名,尽人皆知。熊长得粗壮,常常与“虎”连用,以示雄伟。例如比喻群雄各据一方,有成语曰“熊据虎跱”;形容人的强壮则有成语“虎背熊腰”。还有“熊熊”一词,表示盛貌,如“熊熊烈火”。
熊如此阳刚,然而,“熊”在胶东的使用及流行,却与这些背道而驰。总结起来胶东方言里的“熊”有三层意思。
其一,“熊人”之“熊”,是欺骗的意思,但烈度比“骗”要略轻些。比如,他熊我白跑了一趟。差点儿叫他熊胡黍地热死。
其二,“熊”在胶东还有一个用法是“熊气”,是说某人矫情、执拗、难以相处或不好说话等等。从负面评价某人时,胶东语汇有好多层级,所表达的意思比普通话要丰富和准确,对这些语汇胶东人拿捏得颇有分寸,运用自如。“熊气”一语不是坏,烈度比“坏”轻得多。比如,你隔着他远点昂,这个人挺熊气。还有长辈骂小辈:你这个小熊儿,赶紧滚!小辈骂长辈:你这个老熊,你咋还不死呢!老夫妻之间打情骂俏,老婆儿噘老头儿:你这个老熊,老不正经!
其三,以上所谈的“熊”在胶东方言中的运用不管离原义多远,皆不失“熊”雄伟、强健之本色,然而,“熊”在胶东的另类运用,却与原义大相径庭,是形容人软弱,窝囊,口语叫做“熊蛋包”或“熊样儿”。熊并不下蛋,“熊蛋包”又自何而来呢?原来,这一方言是从西部地区进入胶东的,原词是“怂包”,用以讥讽人的软弱无能。这就好理解了,因为家乡很多地方,仍保留着怂货,怂蛋这种说法。通常用于夫妻之间的吵架:你这个怂货,你就在家能,有本事你出去打。就你这个熊样儿,谅你不敢!
彪和熊两种猛兽,被胶东人巧妙地运用到挖苦和讽刺人的话语中,使其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且带有些许黑色幽默,这或许是古老的胶东方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