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封锁野蛮老师百忙之中给群友们做写作分享,冯老师是即将退休的高中语文老师,不仅写作是高手,讲课也很专业,听完分享获益匪浅。
加入简书三个多月了,前几天刚获得了日更100天的徽章。回看这100天日更,写起来其实也不难,字数很容易达到,时间也很充足,最难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尤其是像我这种比较宅、生活比较单调的人,感觉每天都是无限重复,没有什么值得写的新奇事件。
冯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写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我们最熟悉的家人。日更也不必只写当天发生的事,父母长辈年轻时的故事和经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惊喜和困惑,都是不错的素材。
当我们决心要日更就意味着要留心积累写作素材。素材可以来自生活、来自书本和网络,包括谈话,当然也包括微信交流。
生活中可以观察门前匆匆路过的行人,通过他们的妆容打扮,神态表情,猜测他们要去哪里,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冯老师举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例子,我则是想起来萧红的《呼兰河传》,每一个胡同,每一条水沟,每一个沿街叫卖的商贩,和上蹿下跳的孩子,每一个细节都写得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生活中还可以从小事延伸出联想和探索。比如买菜,为什么要买萝卜而不是白菜?为什么有的人爱吃萝卜,对萝卜丝包子赞不绝口;而有的人却对萝卜避之不及,连味道都闻不得;小时候不爱吃萝卜,父亲是如何连哄带劝,把萝卜描绘成滋补佳品,诱导着孩子来吃“营养”;古代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萝卜的,如何发现萝卜这个物种适合食用,最早的萝卜是什么样的,怎样种植普及成为生活必需品;古代的名人雅士有那些关于萝卜的故事或典故……
一个萝卜可以引申出太多太多的话题和素材,全罗列出来估计能写满一个月。之前我比较喜欢研究历史,也会因为一个新闻或一件物品,去挖掘和写作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曾经在公众号也坚持日更了两年多,但最后没有坚持下来。
究其原因还是读书少,知识储备量不足,用到一个知识点就需要现查资料,历史故事也是现学现卖,东拼西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日更要求每天都更新,要每天都拿出那么多时间去查找资料,梳理成一篇文章,太难了。后来渐渐破罐子破摔,越来越少写这类文章了。
说到读书,我们都上过那么多年的学,都觉得自己肯定是会读书的。但是,读书并非简单的“读”,而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由阅读引发思考。比如,冯老师提到:阿Q为什么要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相信,人死后会转世投胎,如果放到现在,阿Q在生命的尽头会喊什么?并由转世投胎联想到莫言的《生死疲劳》,这就看得出来冯老师的阅读量很大,而且是把所读的内容吸收融合,形成了知识网。
平时读过书之后,总是犯愁,不知道读书笔记(读后感)要怎么写,充其量也就写写自己喜欢谁、同情谁,谁的经历悲惨,谁的情商很高,再深入一点就是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对于书籍本身的内容,很难做到深入挖掘和思考。
比如《骆驼祥子》,读完了就是知道了他的外号由来,以及他怎么拼命努力拉车,为了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怎样被抢、怎样被虎妞引诱,如何无奈结婚,最后虎妞难产去世,祥子破罐子破摔,逐渐走向落魄。后来看了别人的读书笔记,不仅在分析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还有祥子原本是旗人的猜测和分析,这些挖掘和思考才是真正有效的读书过程。
冯老师还细致的讲解了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1)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例如:“美丽的花朵”、“我的书”。
(2)地: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方式或程度。例如:“慢慢地走”、“高兴地说”。
(3)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动作的程度或结果。例如:“跑得快”、“高兴得跳起来”。
这原本是在小学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但真正能够掌握好运用好的人也并非多数。尤其是“地”和“得”的使用,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还是会纠结一下,有点拿不准。现在有了明确、详细的使用方法总结,我要写下来、记下来,平时多看几遍,写的时候认真对照一下,争取能准确使用“的”“地”“得”。
接下来要认真对待每天的日更,多观察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及时记录灵感和素材,争取能高质量的完成每天的写作练习。
再次感谢冯老师的用心分享,向优秀又专业的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