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819天,2022.05.21
1.语言的暗示性。咨询师的每句问话都有一定的暗示性/立场。暗示性背后是咨询师理论取向的哲学观,所以焦点解决取向咨询师的问话的暗示性是偏正向、偏未来、偏想要的目标、偏来访者拥有的资源。
2.目标路径。成果→因应→假设→奇迹。当开场的成果问句后,来访者不知道怎么说时,可以切入因应问句,如通过一般化、共情、如何应对困境的探讨,还可以借助例外、评量,进一步协助来访者厘清其脉络,看到其拥有的资源和做到的部分,然后转向假设问句,即如果想要的实现了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实现这些不同当下可以做些什么?当来访者的能量回升、可以描述想要的未来时,可以用奇迹问句试试。
3.犯错/有问题代表着我们需要学什么?失败代表着教会我们什么?
4.有多个问题,或多个目标时,邀请来访者就问题难易解决程度、那个问题解决可以对其他问题的解决产生连锁反应进行排序。排序的过程一是训练来访者应对困难或解决的能力,二是当来访者知道先解决哪一个时,就能够稳定下来,心定了,就可以有针对性/方向性地全力以赴放在解决上。
5.目标可以是阶段性的、动态的。奇迹愿景下的目标,不一定要实现,而是通过奇迹愿景下美好蓝图提供一个大的目标方向,透过奇迹愿景拉回生活实际中,探讨愿景中哪些是曾经发生过,哪些是比较容易在生活中试试看的一小步行动,增加来访者在困境中的希望感、信心感。
还有通过奇迹愿景(包括应对、例外、假设、追踪等)的探讨,让来访者了解不论是问题、困境还是目标都具有“弹性空间”的,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非是固着不变的。
目标有了后,更多的是落脚在“做”什么上的探讨,可以促成目标的实现。“做”可以从最易的开始,也可以从探讨出的方法中选择一二试试看。“在做什么”强调的是生活情境化和人际互动特点。人、事、时、地、物描述的越详细,画面感越强,有一种恍惚间以为就是生活中的某一场景,那么回到生活中就越容易去行动~触景生情么(即看到生活中的人事物就可能会想到在咨询室与咨询师探讨的场景,就容易产生好想要去试试看的动机)。
目标的探讨是从什么样子→现况→两者之间的差异→一小步行动。
6.目标常常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来探讨的。
7.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与位置,屁股决定脑袋。对咨询师的要求并非你学习了,就要在生活中的各种场合(角色),也要要求自己按照咨询师标准做。
8.其他:“困难在哪儿呢?”“如果事情没有改变,那么什么是你能忍受的?”当不要…,那要做什么来替代?“当对方在一段时间不可能改变时,那么你可以改变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