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备好课

      好课,要少一点花拳绣腿,少一点形式创新;好课,要用最简约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境地;好课,要慢慢回到语文上,回归真正的语文学习。

    1.细读文本,要从文体特征把握文本首先,要从文体特征去把握文本,寻找这一类文体的共性特征,然后设计教法。小说、诗歌、神话、寓言、散文、文体不同,教法各异。文体,是最上位的言语规则。其次,要从这一个文本的独特之处,去发现文本的个性特征,设计这一个文本独一无二的教法。同样是小说,《景阳冈》用精彩的动作描写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刷子李》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穷人》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把这一课与众不同的地方,放大,再放大!2.沙里淘金,借鉴有启发意义的设计思路互联网时代,资讯浩如烟海,网络、教学精品录以及教学杂志、书籍,查找相关教学设计的途径。只要我们用心检索,肯定会找到相应的有价值的资讯。或文本解读,或整体框架、或局部细节,总会给自己一个启发。找到这些资源后,我们就要进行认真分析:哪些有创意的设计可以整合到自己设计思路中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二步和第一步顺序不能颠倒。一定是自己先独立思考,否则,他人的设计,会起到“前抑制”作用。3.独立设计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这一步,才是最重要的。有了灵感,然后,一气呵成,用最简短的语句,写下教学思路——教案,并不是越具体越好。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适宜采用板块式的教案,写清楚主问题和师生主要活动,即可。教案适度留白,便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好的教案大抵是脉络清晰,疏可走马的。非常赞同张老师对于个体备课三点绝招。对我备课有很大启发。新课标倡导学习任务群设计,我的课例《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三个任务由浅入深。二、理论指引实践操作三月份,我参加浙江省小语特色班培训准备一节公开课——《祖父的园子》就是按照张老师这三点思路备出来的。1.细读文本,精选教学内容《祖父的园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这部分主要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慈祥的祖父和园子给他带来幸福、自由、快乐。这篇课文是小说,那么我们要关注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人物:祖父、“我”、园子里的万事万物;情节:“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自由地玩闹;环境:生机勃勃的大花园。这三个要素看似简单,但细细品读文本后,却不简单。发现本篇课文环境描写段落很精彩。这是文本的独特之处。备课时把环境描写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这个文本中,一共有五段具体描写花园。第一自然段,写花园大;第二段,写花园色彩鲜丽;第三段,写花园的来历。第15段,写花园里太阳是特别大的;第16自然段,写花园里万事万物很自由。2.沙里淘金,借鉴有启发意义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上,我参考了特级教师李竹平著的《呼应学习任务群》、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著的《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汪潮教授著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原理》等书籍。还看了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教《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参考特级教师何必钻老师大单元教学思路,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和书籍帮助我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以李竹平老师《呼应学习任务群》为例,我是如何淘金的。这一单元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有2条,分别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当时我在读到第一条要素时,就在思考:这节课如何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呢?想着想着,突然想起李老师著的《呼应学习任务群》这本书。我翻到了这一单元李老师解读。解决了我的疑惑。摘自本书:“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体会?怎样体会?它对学生来说学习的价值意义是什么?阅读是一个读者经由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阅读表达具体思想感情的文本,只有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倾注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才算读懂文本。才能联结并丰富情感体验,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构思和表达,怎样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首先要从方法和技能层面去回答问题。教材精读课后面思考题,揭示了具体方法。根据李老师的解读思路,第一课时教学,学生通过作批注、品读园中景物的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独立设计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在细读文本后,借鉴有启发意义的设计思路后,制定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及设计意图。【学习目标】1.认识“蚱、啃、樱、倭、逛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榆、拔、铲、逛等”15个生字,会写蝴蝶、蜻蜓、蚂蚱、瓢虫、圆滚滚、明晃晃等11个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3.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学习“根据事物展开联想”的写法。(学习目标设计意图:第1个目标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第2个目标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整个园子以及“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活动。第三个目标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过程】课前谈话:(聊聊童年往事,说说内心感受)(课前谈话设计意图:让学生聊童年往事,为本节课学习做铺垫)任务一:了解篇章页,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1.出示单元导语“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冰心”2.出示两条语文要素(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这节课,我们先学会第一个本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任务一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篇章页,明确本单元主题以及本节课要学会第一条语文要素)任务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感知园子默读课文,圈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做了什么?“我”有哪些感受?组织交流反馈:预设:景物:蝴蝶、蜻蜓、蜜蜂、花、大榆树……活动:栽花、拔草、铲地……感受:自由、快乐……3.自主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2、4题。学习活动二:借助课题,理清层次学生借助课题“祖父”、“园子”,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学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预设: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的是园中的景物。第二部分,(4-14自然段)写的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活动。第三部分,(15-19自然段)写太阳下的园子和园中景物的自由。(任务二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园子之后,借助课题理清课文层次,并说说每部分的意义。)任务三: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表达情感学习活动三:作批注,体会表达的情感1.默读第一部分(1-3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哪些景物描写你感受特别深,用——画出来并在旁边写写批注,想想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2.随机交流重点句子预设:课件出示第一句: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蜜蜂可爱的样子,体会喜爱之情)课件出示第二句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花园里多姿多彩)课件出示第三句: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写出榆树充满生机活力,体会喜爱之情)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15-19自然段)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写批注,想想从中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4.反馈交流重点段落预设1:研读第16自然段,(1)找出中心句,说体会。预设: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2)短文中写到哪些事物很自由,并圈出来。预设:花    鸟  虫子  倭瓜    黄瓜  玉米  蝴蝶……(3)思考:一段话中反复出现“愿意……就……”,是不是重复啰嗦?预设:这是反复的写法,写出园中景物的自由自在,也表达出作者无拘无束的内心世界。)(4)朗读指导:引读、师生配合读、男女生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倭瓜——黄瓜——玉米——朗读指导后,让学生说说这段话的哪些表达形式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预设:反复、拟人等。预设:抓住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到作者在园子很自由、很快乐、很幸福。(5)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预设2:自主阅读第15自然段(1)组内说说哪些句子你感受特别深。(2)派代表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3)说说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任务三设计意图:这个任务是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学生通过作批注,朗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三个任务设计由浅入深,学生不但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5题,减轻课业负担,还学到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的方法。)小结:这节课走进祖父的园子,学习第一、三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独特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下一节继续走进课文,体会小萧红的童年趣事吧。作业设计:推荐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张祖庆老师主编的《小学生萧红读本》。(作业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书的兴趣。)张老师说:“当你解读文本后,参考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设计,有了灵感,就一气哈成,”我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就是这样一气哈成,水到渠成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