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该怎样选择?
教科书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材料,对“教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一节课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举例1】
统编教科书生字编排遵循“多认少写、提前阅读”原则,安排了两类字,一是要求识读的字,用横线标明;二是要求写的字,低中年级用田字格、高年级用方格标明,统编教科书的识字没有要求四会字(会认、会写、理解和运用)
【举例2】
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精准定位:朗读只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内容的理解上,只要求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或说说课文的大意。(老师不要自己拼命加码)
【举例3】
日积月累:主要是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朗读、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只要能熟读成诵、粗知大意即可,对具体诗句的分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等都不作要求,也不要求学生默写。
文学教育很重要,但应处于从属地位。而且除了语文学科以外,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是不可能担负起文学教育任务的。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启蒙教育,但是文学教育应该处于从属地位。小学阶段不要教文体知识,更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教好这套教科书,还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稳妥,稳妥,再稳妥。当前在没有充分了解、正确把握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的内涵与意义的情况下,不鼓励也不提倡所谓创新,不妨“照本宣科”使用好教科书,以确保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
摘自《陈先云:教好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五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