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另一个必须面对的父母情结的方面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自己的亲密关系。孩子所接触的亲密关系模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认为,他会选择与父母不一样的伴侣,采用不同的相处模式,从而避免父母婚姻的困境。再往深处猜,只要父母情结在起作用,人们就会选择同一类型的人,或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点才会变得明显。
因此在中年时,意识到自己比想象中更像父母,自己的关系遵循着熟悉的模式,我们会感到震惊。
情结代表了心灵中充满情绪的能量群,部分从自我中分离出来,因此可以自主运作。情结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反射,其影响力取决于源头的强度或持续时间。尽管我们倾向于关注生活中消极的情结,但也有些情结是非常积极的。
除了维护孩子的安全,父母最深层的角色是原型。也就是说,无论孩子在父母身上体验到什么,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并激活了孩子自身相似的能力。
孩子的两大需求是养育和赋权。养育意味着这个世界为我们服务,与我们达成妥协,在身体和情感上支持和喂养我们。赋权意味着使我们能够迎接生活的挑战,并为自己渴望的东西而奋斗。虽然父亲或母亲都可以提供养育和赋权,但在原型上,养育与女性原则有关,赋权与男性原则有关。
当父母的榜样是谨小慎微、恐惧、偏见、依赖、自恋和无能为力时,子女的第一个成年期就会被这些信息所支配,或者不顾一切地寻求补偿。将自己的认知与父母的信息分开,是我们进入后半生的必要前奏。
“我在哪些方面像我的母亲?”“我与母亲有哪些不同?”“我有多像我的父亲?”“我与父亲有何不同?”“谁对我的影响更大?”“事情发生时,另一个人在哪里?”“若在不同时空,我的人生旅程会有何不同?”这些都是必要的问题。
父亲为孩子揭开了生活的奥秘,在风暴肆虐的大海面前,父亲是精神领袖,指引我们走近奇观。母亲的保护意识虽然周全,但也意味着束缚,是另一种形式的爱,也是孩子所需要的。于是,两种形式的爱在餐桌上碰撞,孩子夹在中间。飓风的隐喻暗示了其他更黑暗的风暴。因此,孩子夹在父母中间。羞愧是孩子内化的记忆,关于夹在父母之间、爱着双方、需要双方的记忆,是无论如何也要跟随内心的风的记忆。多年以后,这些发生的事情被识别为伤害。我们要问:伤害了什么?有什么影响?这在今天是如何影响你和其他人的?
只要一直保持无意识状态,我们就会继续背负着父母的悲伤、愤怒或未实现的生活。羞愧也是如此,因为羞愧意味着一个人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创伤有牵连。
情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去。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会渗透到现在,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感受到被滋养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养育他人的能力;我们感受到被赋权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过自己生活的能力。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冒险建立关系,乃至想象它是支持性的而不是伤害性的,这是我们和父母情结的有意识对话的直接结果。
如果我经历过父母的背叛,就会发现很难去相信别人,因此也更难冒险建立关系。我可能会害怕异性。我可能会破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甚至从一开始就做出错误的选择。如果我的价值没有得到肯定,我就会害怕失败、避免成功,让自己陷入一个不断逃避生活任务的循环中。即便我觉得脚下无路可走,仍然必须步步向前,一步一个脚印,直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如果不辨别这些重要信息的来源,不辨别它们源于别人的生活,我们就不会取得任何成就。我们的任务是更充分地生活,如果没有来自早年的明显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便不会实现。
荣格曾经说过,除非我们能够将父母视为其他成年人,否则我们无法长大;父母在我们的生命中肯定是特别的,也许还曾受过伤,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是那些踏上或没踏上自己心灵旅程的人。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旅程,这足以让我们超越个人历史,发挥全部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