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基层是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一公里”,但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干部被“繁文缛节”“文山会海”困住手脚,影响基层治理效能。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基层减负、赋能,实现基层治理“车轻马壮”。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形式主义带来的基层负担问题,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基层减负不仅是简单的工作调整问题,更是涉及到领导干部政绩观转变的深层次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为基层减负必须从思想深处发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克制“政绩冲动”,戒掉任性用权、急功近利的毛病,破除机械化的考核“指挥棒”和“好大喜功”的自行加压,让基层干部能够立足实际,全心全意投入服务百姓事业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声音,真正关注基层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多换位思考基层的苦处和难处,发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推出更多务实管用、可操作、能落地的措施,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为基层减负要警惕陷入“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怪圈。落实基层减负的过程若走了形、变了味,减负就可能减出新的负担,比如过度强调减负“留痕”、频繁要求上报减负材料等,这些看似是在减负,实则是在给基层增加新的负担。为基层减真负、真减负,要克服畏难情绪、秉持创新思维,转变重会议、重留痕的老办法,提升抓工作、抓落实的能力本领,减掉不切实际的任务要求,减掉繁琐复杂的不当考核,用好信息化、互联网手段,构建“一次填报、多方共享”的数据填报模式,让数据多“跑腿”、干部群众“少跑腿”。要坚持严实深细、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深挖根源、找准症结、靶向治疗,查摆出自己身上已经存在或存在苗头的相关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详实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卸下“包袱”为的是更好担起担子。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基层不是责任减轻了、可以“躺平”了,而是责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要把减负腾出的更多时间用于更好地服务百姓,腾出的更多精力用于更好地服务发展,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牢记群众所需所求,解决群众难点堵点问题,听取群众建议和意见,学习群众方法和经验,学以致用改进工作方法。用干部的真情换群众的真心,用干事的勤勉换群众的幸福。要正确区分“应减之负”和“应尽之责”,为基层厘清权责边界,规范权责清单,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谋改革、促发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工作标准,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到实处、干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