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风趣是智慧的闪现”。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来编排组织单元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一、单元解读
1.放大镜下的单元内容分析:
五下第八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风趣与幽默”的主题下本单元选择了三篇课文《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丰子恺的《手指》和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以及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漫画的启示”和语文园地等几个部分。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定位,列表如下:
单元内容和教学定位
《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
能体会课文中语言的风趣,并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口语交际
1.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2.能用心倾听别人讲笑话,做一个好的听众。
习作
1.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
2.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交流平台
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
词句段运用
1.体会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进行仿写;
2.学习把事物比作人或把人比作事物来写的方法,提高表达的趣味性。
【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课后习题和学习提示的编排上也各有侧重。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十分风趣幽默,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对话的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生动地刻画了五根手指头的形象,把小小的指头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进而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在本课还安排了“小练笔”,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当作其他事物来写”的表达方法。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感受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趣味,交流感受。整篇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发现”写得意趣盎然。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都来讲笑话”,是进一步感知风趣语言所富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感受笑话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快乐。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三篇课文内容和语言的风趣之处作梳理和总结。
“词句段运用”让学生体会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进行仿写,学的把事物比作人或把人比作事物来写的方法,提高表达的趣味性。
在这个单元的编排来看,都紧紧围绕这阅读训练要素来安排的。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来体会作品的风趣。引导学生体会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对事物或事件的感悟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语言,有意识地感受作品风趣的语言特点,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观察留意生活,学会生动有趣地表达感受。
这些都紧紧围绕着“五下第八单元的大概念:能体会语言的风趣,感受语言表达中国的智慧,并结合生活实际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从中获得启示,生动有趣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去安排和设置的。
2.望远镜思维下的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围绕关键词“语言”,梳理统编版教材的阅读训练要素,整理成如下表格: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三上第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三上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言。
三下第一单元: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三年级已经开始关注语言,三年级上册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进行积累。三年级下册开始进一步学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感受语言魅力。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感受语言的风趣和幽默。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二、确定单元目标
五下第八单元的大概念为:能体会语言的风趣,感受语言表达中国的智慧,并结合生活实际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从中获得启示,生动有趣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大概念,制定的单元目标如下:
A 类目标(基础性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19个字,会写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杨氏之子》。
B 类目标:(核心目标):
(1)能体会课文中语言的风趣,并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C 类目标:(附著性目标)
(1)口语交际: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能用心倾听别人讲笑话,做一个好的听众。
(2)语文园地: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体会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进行仿写;学习把事物比作人或把人比作事物来写的方法,提高表达的趣味性。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