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后行
2.6
(《周易程氏传·乾传》)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在先,故可与几,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知终终之,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可与存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学之始终也。
孔子在《周易·文言》: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以上第六条,就是伊川先生对乾卦九三爻的阐释。
伊川先生认为,内积忠信,是内修的功夫,目的是进德;择言笃志,是力行的功夫,目的是居业。修辞,即择言,泛指视听言动;立其诚,即笃志力行,诚即忠信,坚守信念,踏踏实实地坚定地践行。
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德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故曰进;业要守而不失,故曰居。
“知至”,知道自己最终要去哪里,这是“知”,“至之”,笃行而实现之,这是“致”。“知至至之”,既然知道自己最终要去哪里,那就笃行之,去达到目标,这个过程就是“致知”。
首先要探索真理(知之),然后努力去实现,因此知之在先,故孔子说,知之,则可以洞察各种现象,也就是孟子所谓的“始条理者,知之事也”。而知终终之,则是强调力行,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就要努力不懈,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以贯之,直到实现。坚守信念在知之之后,故孔子说“可与存义”,即孟子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能够一以贯之的,就是圣人了。
伊川先生说,这就是做学问的始终,即始于知之而立志,通过笃志力行,最好达道目标,成为圣人。
后来王阳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张知行合一,知与行不分先后,不知无法正确地行,不能行便不是真知。这个内心的良知本身具有内在源动力,立志无非回归本心,而不是刻意从外部引入一个理想和目标。王阳明的知,似乎更着眼于结果上,而伊川先生是知讲的是过程,即知之,但由于知作为结果是内在的,在王阳明看来,行的过程就是回归知的过程,否则就不能真知。而在伊川先生看来,真知是可以先确立的,行是后续的事。
至,即终,也就是《大学》所谓的“至”。《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在《孟子·万章篇》中,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结合上文,始条理者,就是先知之而立志,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智;终条理者,就是笃志力行不懈,这需要发力用功。只有知与行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人生正确的目标,也是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