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任教七年级语文时,曾经在洋槐花飘香的五月初参加了区微课赛讲,讲的是部编人教版七下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
因为新冠肺炎,去年的这篇文章我没有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当时用的是《河南省教育厅》的优质课视频让孩子们在电视或手机上参与听课。
对于获得区级二等奖的《驿路梨花》微课展示,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今天,我们又要学习《驿路梨花》这一课了,我何不把去年精心准备并且获奖的课件拿出来用呢?
一、课件新用,我的教学过程
我用宋朝爱国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这首诗导入,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效果,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在板书课题、作者后,走近作者彭荆风,了解时代背景。
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后,走近“梨花”,整体感知以下内容。
1.略读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
2.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聚焦“梨花”,精读细研。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此时,我用“大自然的梨花美丽芬芳,人世间的雷锋精神温暖如春,彭荆风借梨花为我们展现了哀牢山的人情美。接下来我们就从标题、写作顺序和人物描写等方面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展现这种人情美的”过渡到品读“梨花”,合作探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的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最后,回味“梨花”,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概括主题。
2.写作特色。
(1)波澜起伏的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
(2)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3.当堂检测
老师寄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课下作业: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板书设计:
14.驿路梨花
“我”和老余(修葺)——设悬
瑶族老人(照管)——再悬
哈尼小姑娘(照管)——又悬
梨花姑娘(照料) 、解放军战士(建造)——解悬
主题:雷锋精神代代传
二、目标虽完成,总感未达预期
学生掌握情况怎样?对照目标检测一下便知。通过检测,我了解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课生字词,能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学生能在说出设置悬念的手法及作用,也能说出“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似乎孩子们达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但总觉得欠缺了些什么。比如本单元重点是学习略读,孩子们还是习惯于出声朗读,虽有“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的意识,但快速阅读时有一半孩子不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将近一半的孩子的阅读还停留在字词上,对内容和表达不能有自己的心得。能说出悬念这种写法,在表达效果上还是不能很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需要依赖教师的点拨引导,在“梨花标题的作用”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
问题出在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上,这是一个需要教师长期去用心培养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可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但因为在能力方面的欠缺,老师总感觉未达预期的原因。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对照河大学习培训,我的教后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占的份量是不轻的。可是,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老师能否准确、有效的引导起决定作用。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精彩有趣的引导是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激活思维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1.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练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阅读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就是阅读理解和思维发展过程。一般而言,阅读课堂教学中耗时最多的就是师生围绕文本解读进行的问答,而问答活动的收效如何,首先起决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从阅读的本质来看,有效的阅读也在于文本激活了读者的主体知识和情感思维。使读者产生了问题,从而进入沉思的过程。可以说,一节阅读课如果没有问题,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中枢环节。
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精彩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理清”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教学中我想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明确本文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指明一位学生读一至八自然段,请同学思考:“我们在是什么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通过仔细读书就能形成自己的概括。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问题铺设了台阶。接着,我请同学默读八至十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的”?通过阅读,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得比较全面,而且积极性也很高。这时我意识到,时刻抓住文本就能使学生的读书、思考以及回答都有的放矢,不会天马行空,这样就避免盲目浪费时间,可见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
问题设计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目的。在学习驿路梨花这课时,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好处”,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基础,学生在回答这道问题时兴趣极高,但他们的回答过于肤浅。有的说是“瑶族老人”,有的说是“梨花姑娘”,有的说是“哈尼小姑娘”,有的说是“雷锋叔叔”。他们的回答都缺乏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这时我请他们回答为什么这么说,并提示学生“你怎么理解‘主人’的含义”。经过大家的探讨研究,最终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答案:小茅屋的主人是所有建造者和照管者。看着学生兴趣高昂的样子,我顺势又给出两道思考题:
2.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题为何用”驿路梨花” 为题,而不以”小茅屋的主人”为题?
这样问题就由浅入深,渐渐过渡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所设问题应做到准确
设计问题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切忌模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应考虑到问题的层次和顺序,否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逐渐厌烦,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呢?结合新课改理念,我认为应从学生需要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才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此上课前我们应深刻的思考、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然,所有这些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而且要调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另外,课上还要注意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当然,如果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问题再进行一个调整,去掉生字词复习和理清故事情节环节,把这两部分内容放在课前预习上,同时培养孩子们的略读能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理解文本,精读细研,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研读文本,对“梨花的含义和设置悬念的构思”等有自己的心得和观点,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和字词积累、走近“梨花”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自己在导入时花费时间有些长,总想着让孩子们什么知识点都能弄懂,导致课堂面面俱到,而结果事与愿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让我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在设疑激趣上继续努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课后坚持反思,不断总结、归纳,在思考中学习,在不断学习中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