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既然不藏私,什么都教,那么教给弟子什么东西呢?四个方面,叫“文、行、忠、信”。
首先是“文”和“行”。这两个就是我们学习的东西,要读典籍、要交朋友,知道很多东西、明白很多道理,首先好好思考,所谓“审问、慎思、明辨”,最好把感想思考写成文章,写的过程思考是最细致的。
接着就是尽快去实践,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看看自己怎么做能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做的动作?这样子,才算是学习到位了,这也是儒家学习的基本方法,不是说光看到、听说一些道理,觉得有道理,就没了,这就等于没有听到,因为没有落实到自己身上,就只是在大脑皮层层面有印象而已,并不是自己的东西。
所以你看《论语》里面记录的大多数是什么?就是孔子平常说的、平常做的,那么弟子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听老师说、看老师做,来习得自己的本事。
第二是“忠信”。
朱熹在注解《中庸》时,谈忠恕之道,他说:“尽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
我们一看到“忠”,就觉得是不是忠于某个人,事实上儒家从来不讲究忠于别人,更别说是愚忠了,孔子说的“忠”是忠于自己,也就是不自欺,说白了不骗自己。
有人可能会说,怎么可能骗自己呢?但事实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下意识地骗自己,而且都没有意识到。比如,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非常残忍、十恶不赦的事情,但当你去采访那些所谓的坏人的时候,他们觉得那是别人逼得,不是自己的错——任何人都觉得自己是好人,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能找到合理的借口为自己开脱,骗自己说自己是好的、对的。
这是人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叫“合理化”,因为我们不能承受自己是不好的,哪怕就只是买一个东西,比如当我们没钱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相对便宜的东西,但是有些人可能就会自己骗自己说,我更喜欢或偏好,或者这个东西更健康等等,这其实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所以忠于自己并不容易,因为即便是意识到自己在骗自己都不容易,更别说面对并且忠于真实的自己,做到不欺骗自己,不让自己生活中自己编织的一个舒适的环境里面。
能够在每天每件事情上,都反省复盘自己,有没有骗自己,有没有忠于自己,也就可能对外守信用,做到“信”。程颐说“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每件事情上笃行忠于自己,才有可能做到对外不失信。我们经常说“自欺欺人”,经常是先骗自己——自欺、再骗别人——欺人,所以在对外守信上,还是在于每天都得省察自己,有没有欺骗自己呢?有没有忠于自己呢?就算是最简单的事情也需要,比如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东西?有没有在找理由来让自己喜欢?其实内心并不喜欢等等。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面,忠于自己,才能在对待别人上,不夸大、不骗人,一点点来,努力向前,不求多大利益,而是实践自己的理念,求仁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