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一词,在当今的日常使用中,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整体词汇来使用的,表示一个人实现既定目标的内心倾向。《黄帝内经》中有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的记述,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意】和【志】的内涵定义是清晰、且有区别的。
【意】由下半部的 “心” 字和上半部的 “音” 字构成,从字面理解就是 “内心的声音”。“察言而知意也” 说的是通过观察别人说话的内容、语气、表情等诸多方面,来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意图。日常交往中,我们送别人礼物时会说 “略表心意”,说的也是通过 “礼物”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谢、尊敬之【意】。如果内心的念想得到满足,我们说 “满意” 或者 “中意”。总之,我们需要通过辅助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或者领会对方的【意】。
《黄帝内经》中 “心有所忆谓之意” 的概述,言简意赅地定义了【意】:心中的回忆、记忆,即是【意】。中医有 “脾藏意” 之说,即脾脏掌控【意】,如果一个人脾脏虚弱,则思维迟缓,意念模糊。
【志】字最早见于春秋金文,其上部是 “之” 字,下部是 “心” 字。表示内心的追求和向往,即心之所向也。我们所说的 “立志” 就是建立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正如王阳明先生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志存高远,那么将来的人生境界就高。因此,我们常说 “有志者,事竟成”。
《黄帝内经》中把【志】概括为 “意之所存谓之志”,意思是说心中的意念保持不变就是【志】,因此【志】有 “保存” 的内涵。我们熟知的 “地方志” 是用于记录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典籍,就是为了实现 “保存” 的目的。中医有 “肾藏志” 之说,即肾脏掌管一个人的【志】。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意志坚强,肾气虚弱则精神萎靡、意志消沉。
【意】和【志】均表示人内心的情感,二者既有区别,亦有关联。【意】有即兴多变的特点,因此有 “三心二意”、“临时起意” 的说法。如果【意】已决并保持不变则成为【志】,故有 “矢志不移” 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