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协同育人”真落实
以前,学生在学校遇到事情,往往是学校自己解决,有时候政府或者教育局也会协助,但是学生所在的村、社区往往不会过多涉及。在我印象中,村、社区就是抓经济、抓生产,协调村民之间关系的,我们学生并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中,最多就是我们通过村、社区了解点情况,我们不会主动要求他们帮我们解决什么,他们也不大会介入我们学生的事情。学校和村、社区似乎是两个并没有太多交集的单位,尤其是管理学生方面,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
去年,在教育局的几次会议上,局长经常说起有些事情单凭学校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一定要充分利用社工的力量。由于平时跟村、社区接触很少,对于“社工” 的认识很少,我想,村、社区怎么会有社工帮助我们呢,那就是听听而已。后来我们叙事者望亭团队走进社区,和他们结对开展活动,了解到果园社区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多活动也不亚于我们学校,有些他们自己没办法开展的,还会借助社会力量,局领导所说的“社工”我也接触到了。看来我对村社区的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不过,我又觉得,果园社区是明星社区,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典范,可能有比较创新的举动,其他村、社区不一定会有很多活动。直到上周,我这个认识被打破了,也对校家社协同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上周,政府曹局给我讲了网警监测到小Q同学在朋友圈发压力大、生活没意思之类的话语后,我们迅速排查,了解情况,但是要想查根源,必须要了解家庭。我们只知道这个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母离异,父亲不肯进家长群,其余情况都不是很清楚,尽管老师很疑惑,但是又不能追根究底。这时候,社区龚书记打我电话,原来他们也接到了这个信息,她也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于是我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如实告知,并且将我们迫切想要了解家庭情况的想法告诉她。龚书记说,他们马上会安排网格员进行全方位了解,因为孩子并没有实名,怕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所以我小心地提出,暂且还不要提朋友圈信息的事情。龚书记说他们会注意的,先从外围了解情况,然后晚上以走访的借口上门,因为白天他们家里没人,她还说怕引起小女孩家的警觉,他们会安排网格员在小女孩家附近的几户人家都进行走访。因为之前我对社区协助我们解决问题没有期待,龚书记如此细致地提出解决方法,我很是感恩。当天我在出差途中,我和龚书记通电话是下午两点多,结果下午四点多我接到了龚书记发来的情况反馈,包括家庭基本情况、社区排摸情况、社区下一步工作,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情况排摸得那么清楚,而且文字表述条理清楚,格式非常规范,我从内心里表示钦佩。这让我对社区工作人员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在我的认识里,村、社区工作人员以解决村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主,以前居民大妈、大叔的印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我一直以为管理人员不需要有太高的文化。但是这篇文档不是一般人员一下子就能写出来的,怪不得现在的村社区都要招录大学生村官。我将文档发给韩校,并且将自己对村社区反馈迅速、文字表达水平较高的想法一并传达,我甚至觉得,这一次无论是应急处理、文字表达,社区都比我们做得好。
随后龚书记又几次和我就这个小女孩的情况进行了沟通,从中我了解到,社区不但上门走访,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叫小女孩参加社区活动,小女孩每次都到了,而且表现得很愉悦。他们还安排了心理老师和她交流,而且还不是一次,以后还会跟进。小女孩说自己英语成绩相对较差,所以社区还安排老师每周六给小女孩补习两个小时英语。至于小女孩家庭人员的沟通工作,社区说难度有点大,因为这一家人的思想有点固化,很难转变过来,尤其是奶奶,但是他们会不停地努力。
一系列的操作让我对他们的认识不断刷新,原先现在的社区能做这么多事情啊!在我对社区表达钦佩和感恩的同时,我也忍不住好奇对社区功能进行了进一步了解。
原来,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概念最早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被提出的,该会议提出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要求。随后,这一概念在多个政策文件中被进一步强调和发展。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在2023年1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标志着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明确的落实和推进。所以我们局长会在去年多次会议提到过“社工”这样的说法。而现在的村社区不再承担发展社区经济的职能,而是更多地侧重于管理和服务,服务已不再是和以前一样较为基础,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而是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包括了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养老、社会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他们的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
村社区功能的转变,促进了校家社协同管理的有效落实,真的很是欣喜,这也让我们以后在开展类似工作时有了社区协助的保障。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者的观念也得大大更新,不能一直囿于学校这个小圈子,而应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