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听说过“知识体系”这个词,这也是很多作者着重强调的点。
就比如写作,很多作者总是说,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源源不断地写出文章。
读到这你有没发现,我题目中说的是“认知体系”,而刚才提到的是“知识体系”,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知识体系”这个词更适合用在学术中,但很少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认知体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
万维钢老师说:
“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
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
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这也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直到我看到《认知觉醒》里的一个词: 触动学习法。
比如你读到一本书里的某个点,觉得特别打动你,那么你要立马停下来,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感悟。
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你,并能让你发生真实的改变,那么读这本书就值了。
这个方法我也一直在用,效果极好。以前读一本书,我都是全部读完再做读书笔记,导致笔记的内容基本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重点划线句子。
但真正引发我思考的那些点几乎写不出来了,不是没有,而是我已经忘了。灵感这东西,有时的确很重要。
你应该还有疑问: 书中的某些内容写得好有道理,为啥就是想不出来与自己相关的经验?那就放弃这个点吧,说明它暂时跟你没关系。
其次,你在读书的时候一定有读不懂的地方,这表明这些知识在你的认知圈以外,换句话说,就是你还没达到那个水平。
但是也不要焦虑,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舒适区边缘,也就是最让我们产生触动的那部分知识,只要你不断将这些触动点与自身相结合并让你改变,你的认知圈就会逐渐扩大,以前那些不懂的地方也会慢慢理解了。
而我们开始说的认知体系,就是由一个个触动点组成的,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该领域内触动自己的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知体系。
这就是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但仅仅触动还不够,还必须及时抓住这些触动点然后运用起来。那么如何留住这些触动点呢?
1/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
当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一个知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说清楚时,才意味着你真正理解它并使之成为你自己的知识了。
2/大脑中一旦出现灵感立马记录下来
当你脑海中冒出一个想法时,你需要立马写下来,哪怕先记下几个词,之后再补充。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珍贵的,放过了它们,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不断实践
有了这些知识,你必须不断地练习,因为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改变。你可以讲给别人听,可以写成文章分享出去,还可以引发你进行具体的改变。
总结,
记住一本书中的触动点,并关联到现实生活中去,帮助做出选择和判断、改变、行动,解决问题,你也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