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每一个出生以来都是非常敏感的孩童,我们不会用语言说话,却能很敏锐地体会自己的情绪,可是在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社会的教育越来越多地让我们封印了自己体会和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可是未经体会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未经表达的情感不能被掩埋,它们会不断地在无意识里累积,直到你承受不了的那一天。
2、“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就好比只有红黄蓝三种三原色一样,这对所有的婴儿都是类似的。
但是,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三原色经不同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变出各色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
幼年时,因为我们本身所具备的不同的个性特质、生成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不同教养、以及不同的随机事件,这些基本的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和模式,这些行为和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合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也定义着我们一生的行为。
因此,在我们成年的时候,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会使唤得我们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3、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以及不断发生的场景和事件,并以此行成属于自己独特的人格和模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总是会非常在意来访者谈到的自己生命早期、幼年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他们的感受、反应,因为那里可以映射出一个人成年以后的行为和模式的三原色混合方式。
童年,是我们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这可能会是贯穿咨询全过程的一种理解方式。
4、儿童自我状态在功能上被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这些功能的细分是为了描绘所有儿童都会表现的行为风格,他们可能适应父母(或反抗他们)的要求,或以自然的、未经审查的方式表达自发的感觉和愿望。在成年人的生活中,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有着与此相同的行为选择。
5、双重束缚理论(Double Bind Theory)是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贝特森在1956年提出的,最初是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它是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对方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
双重束缚总是发生在处在重要关系之中的两个或更多的人,比如母子;而且在关系中发生双重束缚的经验是重复的;一旦受害者习得了双重束缚的模式感知自己的世界,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小动静就足以引发当事人的愤怒或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