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 3 日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蔡奇指出,“专家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人才振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的核心动力源泉。要实现乡村的蓬勃发展,需念好“引”“育”“用”“留”四字诀,构建人才与乡村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能。
一、以真心拓宽引才路径,广纳 “天下英才” 为本土乡村注入 “源头活水”
古人云,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招才引智,需厚植引凤 “梧桐林”。要以政策为引导,坚持党和政府对引才政策的领导部署,在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不断释放人才待遇、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红利,解决人才的 “后顾之忧”。以激励为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在绩效、晋升等方面畅通 “绿色通道”,提升人才政策制度竞争力。比如,一些地方设立了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对在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开 “贤” 路,面向全社会广泛吸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 工作队伍,打破传统引才观念的束缚,摒弃唯学历、唯资历的选人标准,拓宽引才视野,积极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将其纳入乡村建设的 “人才库”,不断壮大乡村人才 “蓄水池”一些乡村通过举办 “乡土人才技能大赛” 等活动,发现和选拔了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以用心创新育才模式,建立 “链条培养” 为乡土人才厚植 “成长沃土”
“人才工作,基础在引进,难点在培养。随着人才抢夺战日益白热化,人才已不能再停留在引进阶段,育才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精心培育,才能让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在育才过程中,应坚持 “因材施教、精准施策” 原则,加快提升乡村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育才 “好摇篮”。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如针对从事农业种植的人才,开展先进种植技术培训;针对农村电商人才,进行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技能培训,让培训内容切实贴合人才发展需求。同时,要用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功能场所,开展理论学习,利用田间地头实操教训,以“理论+实践”,开辟乡村人才培育新阵地。定期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现场讲解农作物种植技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知识,让农民在实践中快速掌握实用技能。
三、以精心搭建用才平台,做到 “人尽其才” 为乡村发展打造 “强劲引擎”
“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要坚持以乡村发展需求为导向,精准配置人才资源,做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根据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类人才向特色产业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在一些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引进旅游规划、酒店管理、文创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中,引入食品研发、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专业人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人才作用发挥机制,通过设立 “人才项目”“人才示范基地” 等方式,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鼓励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创新创业,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从资金、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同时,加强人才与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四、以暖心优化留才环境,解决 “后顾之忧” 为招引人才营造 “暖心港湾”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想要让人才安心扎根乡村,就必须打造拴心留人的 “温馨港湾”,才能构建人才集聚的 “强大磁场”。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扶持力度,设立乡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和项目扶持,出台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创业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乡村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人才提供 “一对一” 的贴心服务,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条件,提升乡村的生活品质。通过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让人才在乡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定期开展乡村人才走访慰问活动,关心人才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状况,让人才感受到乡村的温暖与关怀,真正把乡村当成自己的家,最大程度地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确保人才引得进、育得优、留得住。
总之,做好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工作,需在“引”上精准发力,在 “育” 上狠下功夫,在“用”上做好文章,在“留”上用心用情。只有这样,才能汇聚各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让乡村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