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是一伙的》
和孩子是一伙的,这样一个理念呢,平时内心也是知道的。但是,还没有修炼到自动化的思维那种程度,所以一着急就把这个理念抛之于脑后了。
有时候,孩子跟家长发生冲突,也许并不是孩子的原因,学习焦点也一年多了,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也初见成效,可谓是“穿着新鞋”了。可是,走惯了捷径的“脚”,一遇到突发事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走老路”。结果南辕北辙。
回忆之前的成功经验:早上起床后,孩子说肚子疼。我立马觉知到孩子的需求,跟孩子是一伙的:肚子疼了乖?那你再睡一会吧,如果不能了就去上课,如果还疼,早自习不用去了。“好”!孩子应承着,我还没走到教室,孩子已经跑着追上我了。“哎?不是说了不让你去嘛!”“没事,好点了。”那时为什么会和孩子站在一起呢?也许因为那时候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吧,我只用照顾到孩子一边,而现在,我首先想的是得照顾到班主任的情绪,怕班主任因为孩子耽误了一节信息课而说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所以,在孩子中午出来看病后非要让孩子准时返校,言语中流露出的全是“你这样让班主任咋看你?”“又要说你不遵守纪律了!”“你爸跟人家电话请假说的就是跟上下午上课,你让你爸以后咋有脸再给你请假?”评判的话也出来了:“你这不是打纪律的檫边球嘛!”孩子越解释说信息课只是玩,不要紧,我越觉得他纪律松懈,越担心长此以往下去后果很严重。完全忘记了得感受孩子的感受,得先跟孩子是一伙,完全忘记了之前的成功经验,又走到老路上去了。吵嚷之后,自己也气的掉眼泪,孩子也满心不乐意,爸爸也动手打了孩子。结果,还是耽误到第一节快下课才去的学校。哎!想想,这又是何必?假如一开始就稳住自己,先跟孩子一伙会怎样呢?
“起来去学了!”
“一会再去,我骑电动车十分钟就到学校了,你们先走吧。”
“好,要不,妈把手机留给你,十分钟后给你打电话,你再安心睡一会?”或者说“要不,妈再给你老师打个电话,就说吃过药了,晚去一节课?”我想,照之前的经验看,孩子还会提前到校。哎,现在想想,问题的症结也许不在于晚去一会,而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是在通过这个请求在试探妈妈是不是还跟之前一样跟自己是一伙的。嗯!极有可能。我跟他不是一伙的,我那不信任的语气和只重视老师感受忽略他的感受才是他抗拒的源头。
思想的彻底转变离不开持续浸泡在焦点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