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一生的12个禁止令(1-5)
本书介绍了除非脚本,之后脚本,永不脚本,总是脚本,几乎脚本和开放式等脚本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还概括了12种对人们影响很大的脚本信息,可以说是禁止令,限制了我们活出自在、精彩的人生。这些禁止信息是怎么来的呢?最初是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一系列不公正的、负向的指令,然后孩子认同了这些指令,并作出了自己的决定。下面逐一来介绍。
01 不准活
第一个,也是人生脚本里最严重的禁止令,是“不准活”。如果你曾经考虑过自杀,那么很有可能你的人生脚本中有“不准活”的禁止信息。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脚本中有“不准活”、“不准存在”的禁止信息,他或者真的自杀而死,或者曾经自杀未遂,或者常常想死、想自杀,或者轻一点,总是觉得自己活得一点价值都没有,不如死掉。
“不准活”的脚本,还有一些更隐蔽的表现,比如:慢性自杀,或者隐性自杀。
慢性自杀的具体表现有:
不顾危险去吸毒,最后吸毒过量而死;
大量吸烟,把自己搞成肺癌,不可医治而死;
完全不知疲倦地工作,得了重病,即所谓“积劳成疾”……
隐性自杀的表现,比如极度过量饮酒,直接猝死;
还有过劳死,在工作岗位上猝死……
还有一种“不准活”的脚本,是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好像不是自己不想活,而是去杀人,然后被法律制裁,被判处死刑。所以,无论是自杀、慢性自杀,还是隐性自杀,猝死,还是杀人,都是“不准活”的脚本表现。
那“不准活”的脚本是如何形成的呢?确实有来源于父母的部分,但也有来源于个体自身的部分。
我们先从父母的这部分来说。父母会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活吗?如果记得前面说到的,出生因素对人生脚本的影响。如果孩子是因为暴力或意外被怀上的,不是被期待的,或者是出生的时候母亲难产,这可能就是“不准活”的重要来源。
还有很多母亲,遇到孩子特别难管教的情况,也会有“恨不得把他塞回肚子里去”的想法,这是非常轻度的“不准活”。另外,作为母亲,不仅有对孩子的爱,也有对孩子的恨。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正常的母亲会憎恨婴儿”的17条原因,比如婴儿不是母亲自己心中设想的那样、婴儿妨碍了母亲的私人生活,等等。母亲对孩子的恨,有些恨是能意识到的,有些恨是无意识的。
有些妈妈会隐藏自己对孩子的恨,而表现出对孩子过度的爱,过度保护,换句话说,就是令人窒息的爱。这也是“不准活”的来源之一。
“不准活”的脚本,还有一个来源是孩子自己的想象。
比如有几个兄弟姐妹的情况,要争夺父母的关注和爱,可能会希望自己的某个兄弟姐妹死掉。孩子其实不完全明白,死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如果那个被怨恨的兄弟姐妹因为其他的原因夭折了,这个孩子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想要他死,所以他才死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会有非常大的负罪感,甚至会觉得自己不应该活。
我们曾经强调,并不是父母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孩子自己的决定才是人生脚本的关键。那么在以上带有“不准活”的含义的禁止令,或者孩子自己的幻想的影响下,孩子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归类起来,一个孩子面对不准活的禁止令,可能会产生下述六种早期决定,而导致抑郁、自杀,或是发生意外情况:
“如果情况变得太糟糕,我就自杀。”
“如果你不改变,我就自杀(就是说:我就死给你看)。”
“我会自杀或差点死掉,而你会因此难过(或你会因此而爱我)。”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即使因此而死),我也要你重视我。”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即使因此而死),我也要报复你。”
“我会让你杀了我。”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问,像“不想生你”、“不想要你”这样的话,我妈妈也对我说过,我怎么就没有自杀的想法呢?首先,我们仍然强调,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决定了自己的一生。即使父母传达了“不准活”的禁止令,孩子仍然可以决定好好地活着,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让自己活下来。比如一个孩子决定:凭什么你们不希望我活,我就不活了。我要活得比你们更好!我要活得比你们更幸福,更成功!
还有的孩子发现,只要他成绩好,父母觉得特别高兴,特别有面子时,就会奖励他,关注他。于是这个孩子做出决定:只要我努力学习,将来努力赚钱,我就可以活下来,还可以得到妈妈、爸爸的爱。这就是用“应该要努力”来对抗“不准活”,也就是用一种应该信息来对抗禁止信息。
以上,我们谈了 “不准活”的禁止信息,其来源以及孩子相关的早期决定。
02.不准长大
如果一个人的脚本里有“不准长大”的禁止令,他会有什么表现呢?大家头脑中首先闪现出来的几个词,可能是巨婴、啃老族、不负责任、任性的小公主,等等。的确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是恋爱中的“三不男人”: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这样的“三不男人”,其实就是“不像个男人一样”的“男孩儿”,也就是有“不准长大”脚本的男孩。
那么,“不准长大”的禁止令是怎么来的呢?
有时,父母自己小时候,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于是在自己有了小孩之后,就加倍地关注和过度地爱孩子,这就像父母的内在小孩,也能够得到补偿一样。
有时,因为是隔代抚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觉得责任重大,于是给了孩子过度的溺爱和过度的保护。
有时,父母曾经有孩子夭折,或者曾经遭遇多次的流产,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个孩子,也会过度地保护,过度满足孩子。
有时,如果兄弟姐妹很多,家中第一个孩子或者最小的那个孩子,会得到特别的宠爱,也形成了“不准长大”的脚本。
还有一种情况是,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特别是女孩,开始打扮自己,开始变得越来越漂亮、性感。而这时,如果父母的道德观念非常的过时保守,或者父亲看到女孩的性感,为了压制自己的乱伦冲动,不准女儿打扮自己,甚至骂女儿说她很丑。这就是“不准长大”的禁止信息的另一种表现:不准性感,不准变成一个成熟的女人。
还有的家长,控制欲非常强,必须要孩子听自己的话,按家长的想法行事,不能信任孩子可以为自己负责,也会传递“不准长大”的禁止信息。
当孩子接受了“不准长大”的禁止令,他的早期决定可能是:
“我是个幼稚的人”,“我很无助可怜”,“我只要保持可爱就可以了”,或者“我只要当个乖小孩,爸爸妈妈就会喜欢我。”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不准长大和不准成功、不准思考也常常是相关的,常常同时出现。
03.不准做小孩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特别热爱工作和学习,不太会玩? 不准做小孩,常常表现为“不要找乐趣”、“不要享乐”或“不要享受”。在欢乐场所中很放不开,也是一种不准做小孩的表现。还有的表现是,觉得和孩子在一起就很别扭,不喜欢小孩。这时你也可能带着“不准做小孩”的禁止脚本。
大家可能会疑惑,玩是一件多开心的事情啊,为什么有人会有“不准做小孩”的脚本呢?
这个脚本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常见。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家里十分贫穷,孩子就会被迫更早成熟,更早开始工作,不努力工作可能就无法活下来。
有的父母,自己成长于贫穷的年代,长大后成立了家庭。虽然贫穷的年代已经过去,不再有饥荒,但一看到幼稚或玩乐的行为就感觉很焦虑、恐惧,也会向孩子传递“不准做小孩”的信息。
还有的家庭,并不是生活在贫穷的年代,但是整个家族的氛围都是非常古板,只有做事、学习才有价值。
或者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太早就开始训练大小便,还很小就被要求有礼貌,做个乖小孩,不可以哭,比如“你都这么大了,还要抱”,“你这么大了,还喜欢哭”,等等,这都会给孩子传递“不准做小孩”的禁止信息。
那么,是不是所有不准做小孩的禁止信息,都是因为父母不能做小孩,才传递出来的呢?
不一定,有时,情况完全相反,父母自己就像个小孩一样,喜欢玩,不会照顾孩子,忽略孩子的需要。也就是父母自己有“不准长大”的脚本。
这时候,孩子就只能自己长大,从非常小的时候就得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是配合父母的需要。
也还有的父母是成瘾者,整天沉迷于打麻将、喝酒,甚至吸毒,还有的父母老吵架,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是被迫自己成长起来。
当孩子被迫扛起不符合其年龄与成熟度的责任,面对“不准做小孩”的禁止信息,孩子可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脚本决定。
比如“我不会要求任何东西,我要完全靠我自己”,甚至"我不需要任何人",“我会照顾你们”(这个“你们”就是指父母,这个照顾父母的决定,有时是乐意的,有时是怨恨的),或者决定“我不可以玩”,“我不要像个孩子一样,我不能有任何孩子气的表现”。
有趣的是,一个人常常会同时收到这两种禁止信息。
比如一个人在家是老大,父母一直要求他照顾弟弟妹妹,他认同了“不准做小孩”的禁止信息,但他认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是为了讨好父母,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而如果他成年之后仍然活在父母的阴影里,仍然在用照顾弟妹的方式讨好父母,那他其实还一直在“不准长大”的脚本中。他内心的小孩,他的儿童自我,其实一直处于怨恨之中,他真正期望的是父母来关注自己,而不是弟弟妹妹。
所以,有时候一个人很深重的痛苦来源于既没有真正长大,又不能像个小孩子一样,怎么样都不行,所以特别纠结。
04.不准思考
一个有“不准思考”的禁止脚本的人,常常显得比较笨,或者比较纠结。他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去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表现出困惑、焦虑,或者被困难打倒。
有的情况是,这个人平时还可以,思考能力一般甚至还不错,但关键的时候就会“掉链子”,一下子“脑子转不动了”,这也就是,掉到“不准思考”的脚本里去了。
“不准思考”这个脚本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的父母时常不让孩子自己思考,而是必须听父母的话,说:“别想了,就按我说的来。”
有的父母时常说孩子很笨、很蠢、很傻,说:“你这个笨蛋”“蠢得像头猪”“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这个傻瓜。”
有的父母轻视孩子的思考能力,在孩子显得很聪明的时候,漠视孩子,甚至打击孩子,说:“你以为你很聪明啊,又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了,一点都不谦虚。”
有时,"不准思考"是孩子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比如一个母亲,想得到什么东西时,或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时,就会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让对方妥协来满足自己。
或者一个父亲,遇到有冲突的情景,只会吵架甚至打架,而不反省一下对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自己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解决冲突——这都是遇到事情不思考的负面榜样。
“不准思考”有时候表现为只是针对某些东西,比如,不要思考如何赚钱,不要思考自己的利益,不要思考“我想要什么”,不要思考性问题,也不要思考爱的问题。
相应地,孩子如果认同了这样的信息,会做出怎样的早期决定呢?
比如孩子可能会决定“我很笨,既然你不希望我聪明,我就做个笨蛋好了”,或者,孩子决定“我会像你一样,遇到事情就不过脑子”,或者“如果我不知道别人的想法,我绝不讲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孩子会决定“钱是肮脏的东西,性是肮脏的东西,遇到这些东西我就不要有任何想法。”
05.不准健康
如果一个人老是生病,表现得好像有疑病症一样。或者总是莫名其妙地就生病了,让身边的人不得不照顾自己。那他可能有“不准健康”的脚本。
这个脚本轻一点的表现是,在特别的时候生病,比如在每次临近考试的时候,或者在有压力的时候,就生病。还有一种情况是,生病了就可以不去做那些不愿意做的事。
比如有的父母过于控制,比如每次吃饭,一定要孩子把他们盛的饭菜都吃完才行。有时,孩子只能用呕吐来对抗,因为孩子吐了,父母就心软了,可以不用再吃了。如果父母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也会决定用生病来逃避那些应该做的事,或者用生病来对抗父母的过度控制。
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生病呢?因为生病了才能得到某些好处啊!
比如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平时都特别忙,没空陪伴和照顾他。偶然有一次,孩子生病了,爸爸妈妈就很内疚很紧张,专门请假在家陪他,还给他买好吃的、好玩的。孩子非常高兴。等孩子病好了,爸爸妈妈又去忙工作去了,孩子觉得有点失落。这可能就容易形成“不准健康”的脚本。因为爸爸妈妈用行为传达了一个信息:只有生病的人才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