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8.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译 文
18.9 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二饭乐师干逃到了出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边。
18.10 周公对鲁公说道:“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信用。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18.11 周朝有八个有教养的人: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精 华 解 读
无求备于一人:用人用其长
俗话说,“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与缺点。优秀的领导,懂得包容各种各样的人,用人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当属下犯了错误时,也视情况而定,不因为一个问题就对这个人全盘否定,因为每一个人才都来之不易。识人、用人的能力,是领导力的核心之一。推荐你读《赋能》
感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加以鼓励;对于别人的短板,要给予理解。
如果能正确认识到这些,在单位,因人而用,放置于合适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在家庭,会增进家人关系,家庭更加和谐。
原文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注:“亡”通“无"。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 文
19.1 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
19.2 子张说:“执行德却不能弘扬它,信奉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对世界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19.3 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这和我所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称赞好人,怜悯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很贤明的人,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精 华 解 读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把握边界,学会拒绝
有一些人可能待人宽厚,又或是有一点讨好型人格,总是难以拒绝他人。其实,人和人相处,正如子夏说的“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他。”我们需要保有自己的边界,学会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不必因为害怕被评价而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当你可以把握人际关系中的边界,也学会适时拒绝他人时,也许会发现,人与人的相处原来可以这样单纯美好。推荐你读《非暴力沟通》、《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课 后 思 考
你是怎样和朋友交往的呢?快来聊聊吧~
年轻时可能属于讨好型人格。怕让别人不高兴,对于别人的要求,不懂得拒绝,总是委屈求全。即使拒绝了,首先自己心里别扭,不好意思再与之见面,总觉得对不住她。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得照顾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于自己实在不情愿做的事,就委婉但明确拒绝。
与朋友交往,我赞同子夏的观点,“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最好的关系是不攀不踩,互相交往彼此都感到舒服。
人要善良,但也必须要带点锋芒,不做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