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的最反转和震撼的一本书,推荐《下一个家》。
作者的名字第一个字是木和节, 不知念什么,打不出来,特此说明。
作者名字剩下三个字是,木理宇。
封面是三把粉色的椅子,空的。
只有中间的一把椅子上,放了一个海螺。
我在图书馆遇见它的时候,封面上写着:
“好喜欢你的家,所以我要把它变成我的。”
还以为是很温暖的故事,将书带回了家。
没想到,这其实是个让人看完觉得三观尽毁的故事。
太丧心病狂了。
一个可怜的女人,遭受家暴,一个可怜的小男孩,浑身都是伤口,疑似被遗弃。
一家人好心的收留了他们,母子开始在这个家里寄住。
然后这个好心的家庭的噩梦,便开始了。
如果说噩梦的开始便漆黑阴森,那么哪怕睡梦中,也很快能意识到不对劲。
但偏偏这个噩梦,是由所有人都品尝到“家”的温暖开始的。
被遗弃的小孩有人关爱照顾了,被家暴的母亲终于逃离了魔爪。
而原本收留他们的那个好心家庭,也由原本丧失幼子的伤痛中走出来,回到正轨。
一切,都美好得仿佛春天的花。
但现实是,寒冬凛冽的坚硬土地上,开出的春花,只能是假的。
没错,一切都是架构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之上的。
大家看到的那朵美好的“花”,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冷酷秘密。
这个谎言,是由那对”可怜“的母子编织的。
这个谎言来自于欲望,对“家”的欲望。
细究起来也卑微。
幸福的人都光明正大的幸福着。
不幸的人却在夹缝中回避黑暗,用尽全力驱逐黑暗的纠缠。
但,再努力都无法让自己有一个阳光般开怀的笑容。
但卑微不是肆意伤害他人后,可以拿出来为自己辩护的借口罢。
合情但不能合理。
这对母子,借由一次次地寄生、蚕食选中的家庭,以此生存。
而被选中的家庭在他们的寄生下,一点点被解构。
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家破人亡。
(反应过来,封面上不是海螺,而是寄居蟹的壳,隐喻故事中的“寄居”。)
他们这团伙已经祸害了数个家庭,从第一起到故事中的这起,相隔有20年之多了。
之所以一直都没被绳之以法,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的寄居,从来都是从夺取寄居家庭的每个人的内心开始。
他们寄居到对方的心里去,寻找最脆弱的地方,一点点让毒素蔓延开去。
让被破坏家庭,自己内部坏死。
从内部坏死,就事不关己了吧。
亲自动手是犯罪的,但诛心不算。
所以他们就是这样一次一次逃过了应受的制裁。
而且他们寄居的家庭中的成员,会慢慢无条件的信任依赖他们,转而互相仇视自己的家人。
如果有人觉察不对劲,要将这寄居者驱逐或怎么样,可能立马会被自己的家人除掉。
多么恐怖的内部瓦解。
用外部的力量,让所有人都陷入偏执。
只要被寄居者蛊惑了,家人不再是家人,而是世上最深仇大恨的敌对者。
这敌对,还是相互的。
一切都按照寄居者的计划进行着,但是他们不知道有个曾经的受害者,一直在追踪他们。
但是追踪者找到他们这次动手的家庭时,来得有点晚。
这个家庭的三个女儿,已经疯掉一个,疯掉的姐姐还将自己的妹妹失手推到撞死。
妈妈的精神也在崩溃的边缘游走着。
只剩下二女儿的神智,还留有最后一丝清明。
幸好,在这最后一丝清明也被俘虏之前,这个家的大门被打开了。
通往外界和外界进入这个家的那扇门,那个唯一的通道,打开了。
文中,讲述到这里时,安排了明暗两线。
明线是追踪者终于找了过来,对寄居者进行阻止,也营救了这个家庭。
暗线是二女儿的内心在最后关头强大起来,对诛心者进行了反诛心。
这是全文最令人动容之处。终于不再亲者痛仇者快。
报复和反击,让人大呼痛快。
但如果故事到这就结束了,那就没什么值得说道的。
这个故事之所以闪耀光芒,是因为主角的强大。
她在最后赢了。不过我指的强大,不是以赢为标准。
强大的,是能够原谅所有的人,包括伤害。
因为你内心不够强大,是无法做到的,需要很多的悲悯和宽容。
有的人永远不能原谅别人的伤害,那也是合情合理。
只要他不被束缚在自己的仇恨中,那么无可指摘,个人自由。
永远没有谁有权利,要求一个人应不应该原谅另一个人这种事情。
我只是想歌颂,能够做到原谅的人。因为这很不容易。
二女儿最后原谅了所有的人,寄居者,以及从小到大都忽视她的存在的亲生妈妈。
她看到了一切的根源,是因为“爱”。
说得具体一点,是因为“渴望爱”。
渴望爱,又求之不得,令人走向另一个极端,无限的恨。
疯子,也是傻子。
最后,是二女儿用悲悯和宽容,原谅所有人。
她是最强者,也是唯一将死局打破的人。
她拥有从内打破,而非等待谁来拯救的那种力量。
而她也很不容易。
她之所以悟透,这一切荒诞的事情背后,根源是人们对“爱”的渴望在作祟,是因为她对此感同身受。
她也被命运给与了同样的功课。
从小在家排行老二的她,活得不像这个家里的一份子。
她是被忽视的存在,所有人都当她是透明的。
如果其他人都是对她漠不关心,那她的妈妈对她那股莫名恨意,她多年来都不知是为何。
她只能默默承受着,并假装不在乎。
直到故事的结尾,她的妈妈才将恨意的真相,轻描淡写地告诉她:
丈夫的出轨和对家庭的游离,让她心里滋长了憎恨,而她将这股憎恨嫁接到了二女儿身上。只因为有一次,丈夫带着幼童时期的二女儿去约会情人。
多么无辜。
可这委屈和冤枉,要去哪里伸张......
她也拿到了一样的人生题目。
但是她给出了唯一不一样的答案——
接纳、原谅、宽容。
因此,救赎了故事里所有人。
也给了读者不断唏嘘之余一点释然,和点点的希望之光。
这才令这个故事的结局走向了难以言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