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对比,出于几点考虑。一是景物描写类似,都把洞庭湖的壮阔宏伟描写出来了;二是结构内容类似,都是先写景,再抒发感情;三是两位诗人都有着家国情怀,但是家国情怀表现的方面却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对比阅读,让孩子们领略洞庭湖的壮阔,感受不同诗人的气度。也更多角度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先从两首诗的景色入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从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领略到了岳阳楼怎样的风采?
这两处描写其实跟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有些像。都是形容景色壮观,把天上的景物地上的景物连接,突出描写景物的宏大。“平”是齐平的意思。这里是指湖水快要与堤岸齐平了。“虚”和“太清”都是指太空。我们平时会说天空倒映在湖水中。可是作者他偏不这么说,他说湖水涵容着天空,也不说天水一色,而说湖水和天空混在一起。他以此突出湖面很广,大的可以容得下整个天空。这是视觉给他带来的震撼效果。
“坼”分开,洞庭湖把吴地和楚地分开了,也体现出洞庭湖的雄伟宏大。乾坤是指日月,太阳、月亮都漂浮在洞庭湖上,那洞庭湖的容量就可想而知了。“蒸”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写出了洞庭湖的浩阔激荡,声势浩大。
分析完之后,带着孩子们一起通过朗诵把这种壮观雄伟的震撼表现出来,要读出洞庭湖包罗万象的气象,读出诗人看到洞庭湖的震撼之情。
接着再分析诗人心境。面对这如此壮观的景象,两位诗人的心境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各自在想些什么?
孟浩然在想什么呢?他表面上看好像在想渡湖,可是他后面又加了一句:“端居耻圣明”。端居是闲居的意思,意思是他现在是闲着的,没有事情干,“耻圣明”我这样闲居着,对不起圣明的天子啊。可是呢,我没有“舟楫”啊,其实也就是说,我没有人来引领啊。于是我就只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这里运用了典故。《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后来的《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明他不想再做“临渊羡鱼”的人了,不想再“坐观者”了,这里的垂钓者指官员,其实就是指张九龄,关于垂钓者,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所以这两联,写出了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用了双关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却没有人推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的遗憾之情。从这些诗句来看,孟浩然想的是想要入朝为官,想要有人推荐自己。那么杜甫想的是什么呢?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他们两个都是想到自己的状况。孟浩然想到自己想做官却没有人引荐,闲居着对不起圣明君主。杜甫呢,想着自己没有收到一个亲朋好友的音讯,自己又是年老多病,无家可归,只有一叶孤舟容身。他们的处境非常不一样,明显杜甫更加凄惨一些。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五十七岁了,浑身是病。下面两句就有点不一样的,孟浩然想的是有没有人来帮帮我,想的是自己。可是杜甫诗在为国家担忧,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尽管自己已经这么凄惨了,可是还是在担心着国家的战争,还是在为战争涕泪横流。所以就有人说,孟浩然跟杜甫比起来,不算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因为他们两同样是登上岳阳楼。可是孟浩然想到的是自己的前途,但是杜甫却是心忧国家。你怎么认为?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孩子们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孟浩然和杜甫不一样的家国情怀。孟浩然处于盛唐时期,开元盛世,那个时候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所以文人们也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整个社会充满了正能量,有才华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所以孟浩然也不例外,他想通过入朝为官为社会奉献力量,这也是一种家国情怀的表现。有些孩子可能会说,为什么就知道孟浩然想做官不是为了自己的辉煌腾达,而是想为国效力呢?其实答案就藏在一个字中。“济”表明了孟浩然的心愿。孟浩然为什么不用“渡”而用“济”呢?济字包含了救济的意思,更包含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所以他用一个“济”字,就表明了他的愿望:想要“兼济天下”,为百姓做事,为国家效力。而且孟浩然的性格跟陶渊明还挺像的,他也喜欢纵情山水,很年轻的时候就过着隐居生活。他之所以想要做官,一是因为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二是因为他也真的想为国家做一点贡献。
而杜甫呢,处于中唐时期,那个时候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战乱不断,国力衰弱,百姓们也都过着贫苦的生活。整个唐朝都是在走下坡路了,社会氛围也不再是充满着正能量了,很多想要官员想要一展才华,可是受到时代的局限而无能为力。杜甫虽然也做官了,可是官很小,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利。那个时候社会也很黑暗,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对国家的担忧就只有通过担忧国事而表现出来了。
所以,像杜甫这样的忧国忧民的是家国情怀的一种表现,像孟浩然这样的,希望通过自己为官来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目的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