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一些正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老师朋友们聊天时,谈到了一个话题,面对孩子的教育,“讳疾忌医”真的好吗?“讳疾忌医”的对待孩子的教育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是啊,从事了近二十年的小学教育工作,经历了太多的类似这样的情况,一次次的沟通,一次次的面红耳赤,所争论的不是谁强谁弱,而是是否对孩子的教育有用?是否在引领着我们的孩子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勇敢向前走?
《讳疾忌医》原文:扁鹊见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译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对桓公说:“你生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再不救治的话,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
我不止一次的在家长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进校园,老师是最了解学生的那个人,因为我们每天在一起,由认识到熟悉,到了解,到彼此之间不需要言语的默契,时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成为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老师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美丽的不同,每一个的优缺点也都了如指掌,唯有了解才能正确引导、教育,才能让孩子自信的走向美好的未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们和孩子就已经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和教育,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孩子展示自己,获得自信,敢于挑战,来助力孩子的学习之路。而在这条路上,家长必须和老师站在同一立足点,一切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彼此信任,共识而为之,携手而为之,努力而为之。
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和家长会不定时的进行沟通,或电话,或面谈,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学校和家庭进行融合,进而发现孩子的个别情况以便及时的调整教育方法。沟通必须是真诚的,不隐瞒,不做假,实事求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说话的艺术,委婉地阐述,先说孩子在学校的变化和进步,比如学会了和同学和睦相处,学会了关爱帮助同学,学会了整理自己的物品,学会了上课认真倾听等等。当然委婉不代表要说谎,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是家长,想要先听到孩子的什么,当然是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回到上面的话题,每一个都是美丽的不同,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先说优点,后说孩子需要改正与进步的地方,这样的沟通氛围肯定是融洽的,温馨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只想听到孩子的优点,而不愿听孩子的不足,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小孩子,他们就像一棵刚刚栽种到地里的小树苗,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给他们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明确孩子的优点才能继续陪伴孩子大胆地向前走,认识到孩子的不足才能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
我们深知,在父母心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优秀的,这一点我不做反驳,因为我也是一位十五岁孩子的妈妈。父母看孩子,越看越完美,但对于老师提出的不足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记在心里,和老师一起有智慧的商讨帮助孩子的办法,要相信,没有哪个老师没事儿愿意找一个小孩子的不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明亮。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只是孩子人生路上一段的同行者,陪伴者,唯有孩子自己自立自强,才能勇敢前行,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之路。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惟愿,老师,家长,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家校携手共育,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